明代的一首咏古佳作,用典精妙,蕴含深刻,读完增长学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7:10 1

摘要:华夏文明历史悠久,传说故事精彩纷呈,当晨雾漫过旧垒,人们似乎还能听见过往的一声声喟叹,其中既有母子和解,又有兄弟反目,还有谋臣智计与霸主失据,都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织成兴亡起落的篇章。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传说故事精彩纷呈,当晨雾漫过旧垒,人们似乎还能听见过往的一声声喟叹,其中既有母子和解,又有兄弟反目,还有谋臣智计与霸主失据,都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织成兴亡起落的篇章。

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虽然无数鲜活的身影早已湮没于岁月,但是很多古迹依然留存。人们回望几千年的历史,过往的是非曲直,恰如一盏长明的古灯,总能从中辨明得失、看清方向。下面一起读诗:

荥阳咏古

明 · 薛瑄

荥阳景物似当时,不见唐朝老画师。

隧道庄姜今已矣,京城太叔果何为。

留侯计用炎光振,亚父身亡霸业衰。

多少是非成往鉴,莫将遗事使人悲。

诗的大意是:

荥阳的山川风物,依然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人们却再也见不到唐代的杰出画师了。当年郑庄公与母亲掘地相见的隧道,如今都已随着岁月消逝;而封地位于京邑的共叔段,终究还是做了蠢事!

刘邦采纳了留侯张良的计谋,才得以振兴汉家天下;亚父范增刚一去世,项羽的霸业便随之衰落了。历史上多少是非功过,都成了后世很好的借鉴;不要让这些千年往事,徒然令人心生悲戚。

薛瑄,山西河津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官至礼部左侍郎,以清廉刚正著称,后因得罪宦官王振下狱。薛瑄修正了程朱理学,主张理在气中、知行兼尽,著有《读书录》传世,被尊为实践之儒。

荥阳位于黄河中下游,东接大梁,西连函谷,南扼嵩山,北临黄河,既是兵家必争的天下之枢,也是无数风流人物的命运舞台。薛瑄笔下的景物绝非寻常山水,而是承载着千年史事。文中涉及的典故,都与荥阳的历史脉络相关联。

开篇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荥阳景物似当时,不见唐朝老画师。” 作者提到的这位唐代著名画家就是郑虔,他出身于荥阳的郑氏家族,以诗、书、画三绝获得唐玄宗的御笔题赠,并首创破墨法。郑虔的诗歌清新自然,堪称荥阳文化精神的化身。

荥阳的山川景物,不仅是京邑故址、鸿沟旧痕的现实存在,更是孕育英才的文化土壤。那些滋养俊杰的山川风物、乡邦文脉,虽然历经岁月,依然一脉相承、亘古未变,从而也会吸引历朝历代无数骚人雅士前来游览、赋诗。

颔联则将思绪引向更为古老的事件,“隧道武姜今已矣,京城太叔果何为。” 作者围绕郑伯克段于鄢之事展开,郑武公的夫人武姜因偏爱幼子共叔段,支持其在荥阳京邑扩军叛乱;叛乱平定后,郑庄公寤生挖掘隧道与母亲武姜黄泉相见,修复母子之情。

“今已矣”三字,哀叹历史场景的消亡;“果何为”三字,提出反问,暗讽权力可以异化亲情,点出伦理失序的教训。诗人一方面指责太叔(即共叔段)做事荒唐,不自量力;另一方面又委婉地批评他的母亲武姜不贤,更希望后世君臣不要重蹈覆辙。

颈联抒写王朝兴衰与重视人才的关系,“留侯计用炎光振,亚父身亡霸业衰。” 荥阳曾是刘邦、项羽对峙的主战场,见证了张良计用兴国、范增身亡业衰的精彩博弈。张良因为刘邦纳谏而施展抱负,范增由于项羽拒忠而抱憾离世,郑虔则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而成为长安名士。

三人的命运都证明了人才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时代的土壤与君主的识鉴,作者以此拓展治国之道的内涵,不仅应该心胸宽广、纳谏用谋,更需尊重文才、传承文化。荥阳既见证过政治人才的兴衰,也孕育过文化才子的辉煌,所以一个时代的强盛,既需谋略的支撑,也需文化的滋养。

结尾抒写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多少是非成往鉴,莫将遗事使人悲。” 共叔段因权力欲望异化亲情,最终身败名裂;郑虔则以才华立身,二者的命运迥异。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最后也因各自的胸怀和胆识差异,而让后人嗟叹不已。

作者并非否定历史的沧桑感,无论是郑虔从长安名士到台州贬官的坎坷,还是武姜与庄公的母子失和,皆有悲情的底色。作者强调这些遗事的价值不在于引发感伤,而在于启迪后世,因为回顾历史主要不是缅怀过往,而是重在指导现实。

在薛瑄的笔下,荥阳既有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也有笔墨丹青的文化坚守;既有齐家治国的伦理思考,也有文以载道的精神传承。明代的一首咏古佳作,用典精妙,蕴含深刻,读完增长学问,不愧为一篇咏史佳作!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