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享受书香,阅古阅今阅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9:07 1

摘要:长假我们来读书。有人说:“你周围的朋友,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构成了这一个你。”诚哉斯言!国庆、中秋八天假期,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做平时没时间做的事。让自己沉静下来,在书中思接千古,见李白杜甫,见众生,更见自己。赋能,焕新,携一缕书香,安然,愉悦。——编者

长假我们来读书。有人说:“你周围的朋友,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构成了这一个你。”诚哉斯言!国庆、中秋八天假期,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做平时没时间做的事。让自己沉静下来,在书中思接千古,见李白杜甫,见众生,更见自己。赋能,焕新,携一缕书香,安然,愉悦。——编者

读古诗,赏古画

《莫砺锋讲唐诗课》:让千年诗句与当下共鸣

这是一次由顶尖学者引领的唐诗深度之旅。百家讲坛“诗歌唐朝”主讲人、古诗词研究大家莫砺锋教授,以其四十余载学术积淀和生命感悟,绘制了一幅观赏唐诗山河的极佳观景线路图。

在书中,你会看到:李白的狂放如何成就千古名句,杜甫的忧国为何至今动人,王维的山水怎样治愈现代人的焦虑……作者用散文化的语言,将唐诗背后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让千年诗句与现实生活产生奇妙共鸣。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退休人士,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诗意瞬间。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东坡之眼》:苏轼的绘画世界有着怎样的“宋”魅力

大慈寺画壁下的少年苏轼,是如何走进绘画世界的?他偏爱哪些画家,又有哪些视若珍宝的收藏?那些让他心动的画作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看画的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些论画文字里,寄托了多少难以直言的心事?本书以苏轼经历为核心,兼顾同时代欧阳修、王安石、李公麟等文人画家。作者详细介绍其作品及背后故事,勾勒北宋中后期书画史脉络,讲述文人交往与趣味故事、风格影响与师承,带领读者感悟宋画魅力,走进宋人的精神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看小说,品散文

《长命》:刘亮程在心里养了十年的故事,讲了什么

《长命》是刘亮程获得茅盾文学奖后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心中“养”了十年的作品。他希望这本小说“能为已经消失的祖宗,为和我们生生相连、死死相依的大地上的文化、传统,续一点命。”

小说以天山脚下的小村落为起点,讲述少女魏姑在目睹韩连生溺亡后获得通灵之眼,从此游走于人间与幽冥,为逝者安魂、为生者续命的故事。她应兽医郭长命之请,为其父驱除怪病,却察觉病根牵连一场百年家族劫难。二人由此踏上横跨河西走廊的返乡溯源之旅,揭开一个天地人鬼交织的世界。

小说通过追寻家族秘史,探讨生命在时间中的延续与传承,揭示从“有神”到“无神”的变迁,最终指向血脉相连的永恒生命之路。

(译林出版社)

《放宽心,吃茶去》:莫言抒写小确幸,祝你好心态

这本书是莫言与王振共同创作的全新作品,集散文诗歌、书法摄影于一体。全书分五章,是莫言首部记录生活小确幸的随笔集。从书中不仅能了解日常中幽默有趣的莫言,还能看到莫言的生活哲思。作者以脚步丈量山河,以笔墨书写心境。山川湖海、市井烟火的美好瞬间被一一定格。茶碗一倾,天地广阔,用豁达之心,为微小举杯。

(人民文学出版社)

《荡马路》:叶辛带你穿“阅”上海,品味独特风情

荡马路是一句地道的上海话。上海人所说的荡马路有着超越逛街的内涵和言外之意。叶辛最新散文集《荡马路》,收录其两年来散发于《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以及新创作的散文随笔60余篇,以细腻笔触勾勒老上海“荡马路”的市井百态——弄堂口的叫卖声、霓虹初上时的街景、街角咖啡馆的闲谈……字里行间满是城市独有的烟火气与时代脉动。在文学与现实的交织中,带领读者重温独属于上海的风情,也从书页间窥见城市未来愿景。作者拍摄的照片又为本书锦上添花。

(上海远东出版社)

《人生在世自作多情》:池莉带着哲思书写烟火气

这本书是池莉的最新散文集。该书收录作者多年间创作的经典散文及近年新作,包含《到武汉来做徒步家》《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熬至滴水成珠的珠》等,记录了武汉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池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平实隽永的语言,在热干面、江滩等日常事物中提炼生活质感,构建“生命诗学”。

(长江文艺出版社)

《在山中》:韩浩月坦率呈现细腻丰富心灵图景

《在山中》是作家韩浩月最新随笔集,入选“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书系,收录了作者近年发表于《新民晚报》“夜光杯”等著名媒体副刊的文章。书中开篇文章《在山中》最能体现作者细腻笔触、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因而被选作书名。全书分四辑:《春天从哪里来》《随身照相馆》《麦基的野鸽子》和《追月光的人》,分别从四季与自然、往事与回忆、内心的触动、景观与文化四个角度,记录了作者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和观察。书中呈现作者在生活与情感当中,对美好、舒适、平静等状态的敏锐觉察。通过此书,可以看见一个追求坦荡生活的人,窥见他的祈愿与梦想。

(成都地图出版社)

《在书中小站片刻》:绿茶书写惬意阅读时光

作家绿茶的“小站”片刻并非表达时间之短暂,而是在不同的书房、书店小站片刻。只要有书的地方,就是他小站片刻的地方。“小站”二字流淌的是惬意、安然、享受的心绪。把无数次的小站片刻联结起来,就是绿茶的书时光,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一本本好书。经由品读,他告诉读者,哪些书是他眼中的好书?理由是什么?他用文字和手绘将读者带入一个个不同的场景,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书籍的魅力与他对生活的思考。

(山东画报出版社)

非虚构,看见Ta

《要有光》:梁鸿非虚构新作聚焦被困住的少年

《要有光》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梁庄三部曲”之后,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

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了三年时间,踏访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的声音。敏敏在痛苦后依然努力寻找自己内核的光彩,雅雅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他人信心,吴用提醒我们必须学会在创伤中前行、在破碎与错位中相互理解……

《要有光》是一种追问:我们是否在日常的话语、表情与行为中,制造了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的深层,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惯性正在背离我们对孩子的爱?这本书写给孩子,也写给父母,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勇气与希望,去倾听,去守护那些努力走出泥淖、渴望春天的少年。

(中信出版集团)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90后彝族女孩自传,“没有煽情,却把人看哭了”

这本书是彝族作家扎十一惹创作的自传体散文集。作者1990年生于云南深山彝族村寨,大专毕业后曾从事媒体工作八年,现专职写作。该书以作者从云南偏远山寨走向现代城市的成长历程为主线,记录无自来水的童年生活、升学就业的迁徙过程,并呈现两代彝族女性的生存图景。通过追忆山寨自然风物与童年经历,串联起母亲、姐姐等女性群体在婚姻、劳作中的生命状态,其中收录网络热传篇章《大专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洗澡》。有读者评价这本书“没有煽情,却把人看哭了”。

(上海译文出版社)

爱生活,会生活

《寻味上海》:300道上海本帮菜,假日在家露一手

这是一本速通上海饮食文化及家常烹饪技巧的入门手册,介绍了近300种本帮菜的起源、发展、地域特色、口味及制作方法。老上海童年记忆里的怀旧美食、采用当地特色食材烹饪的传统农家菜、流行于街头巷尾的平价小吃……这些平凡生活里的本真味道,经由采风团队的溯源梳理、酒店名厨的匠心复刻,呈现出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上海文艺出版社)

《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有准备,更好地活

生命试卷上总有必答题:当身体某项功能减退或是某个部位疼痛时,如何应对?亲人痛苦地躺在病床上,要如何抉择;亲人离去,怎么化解伤痛……

本书以医学与文学、哲学的跨界视角,带读者全面认识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隐喻和意识。我们应该有所准备:有准备地诊疗,有准备地衰老,有准备地面对死亡。唯有真正参透老弱病死,才能更懂得如何有质量地活着,有尊严地老去,豁达地告别,过好这一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少儿书,重启蒙

“万物有信书系”:鲍尔吉·原野写给孩子们的书

《万物有信书系》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的作品,采用书信体形式,包含《土拨鼠给闪电写信》《喜鹊给麦穗鱼写信》《沙粒给云雀写信》三册,以虚构的万度苏草原为背景,通过动植物及非生物间的往来书信展开叙事。作品通过喜鹊、灰尘、马镫等草原元素的拟人化信件,展现自然奥秘与生命哲学的思考,建立万物平等的宇宙观。书中淡化人类中心视角,强调万物皆具语言与情感表达能力。这些信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湿漉漉的大自然。信中不仅谈大自然,还谈到爱、尊重、信任、包容、友情、别离、重逢,更有正直、善良与博爱。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太空学校》:科学启蒙,三重赋能

当阅兵场上战机呼啸掠过天际,迷彩阵列震撼大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藏下了一颗“强国有我”的种子。少儿军事文学领军作家八路全新力作《太空学校》(全5册)是为6—10岁孩子量身打造的太空科学启蒙读物,覆盖航空航天热点,科学启蒙不枯燥。知识、技能、品质三重赋能,助力孩子成长。

来源:石心珠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