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密码】焊花映初心 匠心铸不凡——记2025年沈阳工匠、沈鼓集团高级技师刘跃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7:07 1

摘要:走进沈鼓集团透平结构车间,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在滚压成型组工位上,一位头戴焊帽、手持焊枪的身影正专注作业——他就是刘跃臣,一名在电焊岗位坚守20余载的高级技师。摘下护具,他笑容朴实,眼神中透着工匠特有的沉静与坚毅。

“青春要在灿烂的焊花中绽放!”

——刘跃臣

走进沈鼓集团透平结构车间,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在滚压成型组工位上,一位头戴焊帽、手持焊枪的身影正专注作业——他就是刘跃臣,一名在电焊岗位坚守20余载的高级技师。摘下护具,他笑容朴实,眼神中透着工匠特有的沉静与坚毅。

从“技艺平平”到“技术大王”

1982年出生的刘跃臣,2001年成为一名电焊工。他坦言自己“没有特殊天赋”,靠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初入行时,他连气体保护焊都操作生疏,面对压缩机机壳的高标准探伤要求,曾因一次超声波检测不合格而心生畏惧。在老师傅“要从挫折中吸取经验”的鼓励下,他埋头钻研、虚心求教,一步步攻克技术瓶颈,如今已能确保关键产品探伤合格率100%。

2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西气东输管线压缩机、出口伊朗亚达项目、国产首台套FL62风洞等国家重大装备的焊接任务,屡次在急难险重关头挺身而出。

创新攻坚的“工艺革新者”

“工匠不仅要会干,更要会想。”刘跃臣说。在拼接机壳时,他发现传统焊枪难以覆盖窄小坡口,导致焊缝缺陷频发。经过反复试验,他动手改造焊枪喷嘴,锯出V型豁口并重新焊接,成功破解工艺难题,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率。

面对PTA系列压缩机凸台补焊的“两难”局面——自动焊会延误交期,手工焊又易变形——他创造性提出“半自动焊机+旋转胎具”方案,实现工件旋转、焊枪固定的自动焊效果,最终焊缝平整美观,为集团赢得宝贵时间。

作为车间技师协会焊工会长,他带领团队攻克风管探伤合格率低的难题,通过优化焊枪摆动、电流控制等参数,将一次合格率从47%提升至90%。近年来,他提出技能创新、工艺改善建议200余项,成为车间精益流程再造的中坚力量。

薪火相传的“匠心播种人”

“一个人强不算强,大家强才是真强。”刘跃臣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培养新人的责任。在车间“技能道场”培训中,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手把手地指导年轻焊工。为了让学员直观理解焊接要领,他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视频回放等方式,将抽象的焊接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他的徒弟吴绍东回忆道:“师父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就连下班后也会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在刘跃臣的悉心指导下,吴绍东在2019年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焊工组第二名。另一名徒弟张睿轩,仅用两年时间就从学徒成长为车间机壳焊接的主力操作者。

除了培养本企业青年技工,刘跃臣还积极投身更广泛的技术交流。他多次受邀为核电公司培训焊接技术人员,系统讲解气体保护焊立焊技术。每次培训前,他都会认真调研学员需求,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实操环节,他会耐心演示焊枪角度、电流配比等每一个细节,直到学员完全掌握。

平凡岗位绽放光芒

焊枪为笔,钢铁为卷。刘跃臣用20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先后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焊工第六名、“沈阳工匠”等荣誉。然而在他看来,最珍贵的不是奖章,而是每一次焊缝完美成型时内心的踏实,是关键技术被攻克后团队的笑容。

在沈鼓车间的焊光闪烁中,刘跃臣依然俯身于钢铁之间,以匠心铸重器,以奋斗写青春——这正是新时代大国工匠最真实的剪影。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