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奥匈帝国山地部队军服详解(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7:00 1

摘要:奥匈帝国的山地部队(k.k. Gebirgstruppe)成立于1906年,隶属于奥地利国土防卫军。山地部队共有五个步兵团,包括三个蒂罗尔国土步枪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蒂罗尔国土步枪团(Tiroler Landesschützen Regiment)的士兵只从蒂

提醒:因为文章内容过多,所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山地部队简介和军帽介绍

奥匈帝国的山地部队(k.k. Gebirgstruppe)成立于1906年,隶属于奥地利国土防卫军。山地部队共有五个步兵团,包括三个蒂罗尔国土步枪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蒂罗尔国土步枪团(Tiroler Landesschützen Regiment)的士兵只从蒂罗尔和福拉尔贝格征召,分别是第1特伦托团,第2博尔扎诺团和第3圣坎迪多团,1917年1月6日更名为皇帝步枪团(Kaiserschützen),并采用罗马数字编号。两个步兵团原为国土防卫军的步兵单位,分别是第4和第27步兵团,后改组为第4和第27山地步兵团(Gebirgsinfanterie-Regimen)。此外还有两支山地部队的骑兵营,分别是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国土步枪骑兵营,骑兵作用的为山地部队进行联络,报告和侦察。

“Schütze”是个历史名词,是指手持步枪射击之人,也可以叫射手,是步兵的旧称。1871年在蒂罗尔和福拉尔贝格组建步兵单位时,根据蒂罗尔的历史传统,将步兵命名为步枪手(Schütze)。

奥匈帝国武装部队共有四支单位:奥匈联合军,奥地利国土防卫军,匈牙利国土防卫军和奥匈海军。其中奥匈联合军,奥地利国土防卫军,匈牙利国土防卫军组成奥匈陆军。

●奥匈联合军(Gemeinsame Armee)是奥匈帝国武装部队最大组成部分,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联合组建的正规军。和平时期简称为陆军(Heer),1918年后被称为奥匈军(k.u.k. Armee)。“k. u. k”全称“kaiserlich und königlich”(皇帝和国王的),是“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的”简称,因为奥匈帝国实行二元制,所以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国王地位并列,中间加上“und(和)”表示同等地位。

●奥地利国土防卫军(k.k. Landwehr)是指奥匈帝国的内莱塔尼亚部分,即除匈牙利王国以外奥匈帝国西部,北部,东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k.k. Landwehr”全称“kaiserlich-königliche Landwehr”(皇帝国王的国土防卫军),“kaiserlich”是指奥地利皇帝,“königliche”是指波西米亚王国,因为波西王国从属于奥地利帝国,所以中间没有“und”(和)。

“Landwehr”在德语意思是“保卫国土/国家”,最初是指民兵部队。德意志帝国的“Landwehr”是指后备军,士兵先在常备军服役,然后转入预备役,最后转入后备军。而奥匈帝国的“Landwehr”是由正规部队组成。在和平时负责国内秩序,战时支援常备部队和保卫国土。

●匈牙利国土防卫军(k.u. Landwehr)是指匈牙利王国组建部队。“k.u. Landwehr”全称“königlich ungarische Landwehr”(匈牙利国王的国土防卫军)。

图中粉色部分就是内莱塔尼亚,绿色是外莱塔尼亚(匈牙利王国,还包括隶属于匈牙利的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王国),紫色部分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一块属于共管地区。

校官级

上校(Oberst)

中校(Oberstleutnant)

少校(Major)

尉官级

上尉(Hauptmann)

中尉(Oberleutnant)

少尉(Leutnant)

军校学员(Fähnrich)

军士级

代理军官(Offiziersstellvertreter)

军士长(Stabsoberjäger)

上士(Oberjäger)

士兵级

中士(Zugsführer)

下士(Unterjäger)

豁免兵(Patrouillenführer)

列兵(Jäger)

狩猎帽是纯阅兵礼服军帽。在1907年前官兵都配有狩猎帽,但在1907年后仅供军官和军校学员(Kadett-Offiziersstellvertreter,1908年后改称为“Fähnrich”)在阅兵时未列队于方阵前方时佩戴。

1911年奥地利国土防卫军的军服条例中规定的狩猎帽样式

士兵款狩猎帽采用黑色硬羊毛毡制成,军官款则采用细毛毡。帽冠为隆起的圆柱样式,自下而上逐渐变窄,帽顶为椭圆形。帽冠底部连接环形帽檐,左右帽檐向上翻卷3.5到4.5厘米高,帽檐边缘以黑色牛皮镶边。

士兵款狩猎帽内衬采用黑色棉织物,而军官款内衬采用不同颜色的丝织物,具体取决于制造商。帽檐内侧配有吸汗带,军官款采用棕色羊皮吸汗带。吸汗带内侧部分有两个黄铜固定环,用于固定下巴带。下巴带为黑色漆皮制成,一头为带有调节孔的皮带,另一头为单齿方形皮带扣。佩戴下巴带时,皮带扣在左耳下方进行松紧调节。

在帽冠左侧上部有一枚黑漆黄铜通风孔。在帽冠正面左侧底部上方6毫米处缝制了一个向后倾斜的黑色布套用于固定羽饰。帽檐上方还有一根帽绳,军校学员的帽绳采用草绿色丝线制成,直径为0.5厘米。军官的帽绳为金色丝线制成,带有间隔的黑色条纹,直径为0.7厘米。帽绳两端各有一颗2.2厘米长的丝线编织的绳球,绳球顶部为网状。帽绳用针线固定在帽檐前部位置,后部采用可调节滑扣固定。

军官款狩猎帽

军校学员款狩猎帽

帽冠正面左侧是一枚黄铜板冲压而成的徽章,样式为猎人号角。山地部队的第4和第27步兵团的徽章中心是数字团号;蒂罗尔国土步枪团则采用镀银合金制成的蒂罗尔鹰徽。军官款徽章的猎人号角为镀金,中心的数字团号或鹰徽采用镀银。徽章佩戴在固定羽饰的黑色布套上,并且保持数字团号或鹰徽同黑色布套相同的倾斜角度。

数字团号和鹰徽

军官款鹰徽帽徽

狩猎帽的羽饰由黑松鸡羽毛缠绕在一根铁丝上制成,样式类似于公鸡尾羽形状。铁丝底部弯折三次成弹簧结构,然后插入黑色布套固定,羽饰向后倾斜,羽尾呈弧形垂落。佩戴这种羽饰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狩猎帽上的羽饰,象征着时刻警惕和准备战斗;二是可以让佩戴者显得更加高大。根据1911年奥地利国土防卫军的军服条例,狩猎帽共有六种尺寸,分别对应54到59号头围。帽子高度根据尺寸不同在10.6到12.2厘米之间。羽饰长度为35厘米,但军官和军校学员通常佩戴更大尺寸的羽饰。

羽饰下部的铁丝

第1特伦托团的一名少尉身穿礼服手持狩猎帽

军官圆筒帽采用黑色面料制成,前部配有宽4.5厘米的黑色漆皮帽檐,帽檐呈略微倾斜状,外缘以黑色牛皮镶边。帽内侧有棕色皮革防汗带。帽内衬为丝织物,顶部带有制造商印章。佩戴者的姓名缩写通常被压印于内侧。

第4步兵团的一名中校

第3圣坎迪多团的军官圆筒帽

下巴带采用宽2.2厘米的黑色皮革制成,前端为镀金单齿方形扣。下巴带用两枚镀银纽扣固定在帽身上,其中第4和第27步兵团在纽扣上印有数字团号,而三个蒂罗尔国土步枪团印有罗马数字I到III。

固定下巴带的纽扣上的罗马数字III代表第3圣坎迪多团

帽檐上方有一条直径8毫米的金色带黑色条纹的帽绳。帽檐正中上方有一条相同颜色帽绳制作的绳环,绳环顶部是金色圆形帽徽,底部是猎人号角徽章。猎人号角徽章尺寸为常规尺寸的三分之一,中间为镀银数字团号或鹰徽。军官通常在猎人号角徽章底部衬以草绿色面料。

金色圆形帽徽固定在直径3厘米绳环上方,帽徽由直径2毫米的亮色金色丝线制作而成,中心底衬是黑色天鹅绒,并用哑光金线刺绣奥匈帝国皇帝的名字缩写,周围饰以金色编织圆环。军校学员的帽徽和帽绳的金色部分采用黄色丝线制成。1914年到1916年11月帽徽中间字样为“FJI”(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916年11月到1918年字样为“K”(卡尔一世)。

金色圆形帽徽:左为“FJI”,右为“K”。左边帽徽中心部分改为金属制。

第27步兵团的军官圆筒帽,猎人号角中间是数字“27”

山地部队的军官圆筒帽最大特色是帽身左侧有个黑色布套,开口朝前,用于固定羽饰。但军官款圆筒帽的外观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军官是自行购置,所以可以追求时尚和个人特点。

1911年军服条例中规定的军官圆筒帽的羽饰

1907年后,山地部队的野战帽既可以作为野战装备,也可以作为阅兵礼帽,其标志性的羽饰佩戴在帽子左侧。

1911年军服条例中的规定的士兵野战帽

野战帽由蓝灰色面料制成,配黑色漆皮帽檐,帽内侧有皮革防汗带。野战帽在正面靠近顶部处有两个小孔用于固定帽徽,根据规定,两孔之间还有一个通风孔。

为了保持帽型,在帽徽下方的接缝处内缝制一条帆布面料以加固,帽徽正下方的前部有两颗上下排列的小纽扣。早在1868年开始奥地利野战帽就开始采用折叠式护耳布在恶劣天气用来保护耳部和颈部,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但奥地利国土防卫军的野战帽上,此护耳布仅为装饰性设计,无法打开使用。

这一功能在战场上,尤其是在山地地区作战,是极为实用的功能,却被奥地利国土防卫军(包括山地部队)所省略。而未采用真正护耳布更多是因为经济因素。从1915年起,野战帽开始采用野战灰面料制作,护耳布也恢复了其原有功能。

士兵的野战灰野战帽,左侧是为区分部队而使用的部队标识。士兵的标识可以彩色印制,而军官的标识采用刺绣或布质缝制。根据条例规定,蒂罗尔国土步枪团(皇帝步枪团)的部队徽章以罗马数字标注团号。图中“KSI”代表第1皇帝步枪团(第1特伦托团)。1917年12月29日法令废除了士兵野战帽上的部队标识,在野战帽后部加装白色布片提高黑夜中的识别度。

士兵的野战灰野战帽,在左侧缝制的固定羽饰的布套是草绿色面料,上面固定了一枚和领章上尺寸相同的雪绒花徽章。雪绒花徽章设立于1907年,作为山地部队的野战徽章,佩戴在领章和军帽上。

野战帽护耳布打开下拉样式

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原材料日益短缺,导致野战帽面料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16年起,越来越多的野战帽帽檐不再采用黑色漆皮制作,而是使用覆盖野灰色面料的硬纸板,到后来帽檐有时甚至是完全使用野战灰毛毡制成。1918年甚至出现了浸渍纸制成的帽檐。

士兵蓝灰色野战帽,样式完全遵照1915年前标准,有装饰性的护耳布,但帽檐不是黑色漆皮,而是蓝灰色面料制作。

野战帽帽徽由铝板冲压制成,颜色为哑光灰色,正面镂空的皇帝姓名缩写。帽徽后盖采用镀锡铁皮制成,两个圆柱形别针,穿过帽子正面两个小孔,翻折固定在帽内侧。战争时期生产的帽徽通常采用薄铁皮制成,1915年9月后多为灰绿色漆面铁皮,而且以简易的卡扣代替别针固定帽徽。

士兵金属帽徽:左为“FJI”(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右为“K”(卡尔一世)

帽徽背面

奥地利国土防卫军的其他部队通常在军帽左侧缝制固定野战徽章的线环,而山地部队在军帽左侧缝制了一个布套,开口斜向前,可以用来固定羽饰或野战徽章。

山地部队的军官和军校生在蓝灰色野战帽上佩戴的并不是圆形帽徽,而是一个刺绣徽章,高4.5厘米,宽3厘米,样式为带皇冠的皇帝姓名缩写。该徽章刺绣在草绿色底衬上,军官徽章由哑光金线刺绣,军校学员徽章由黄色丝线刺绣。

军官刺绣帽徽:左为“FJI”(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右为“K”(卡尔一世)

羽饰由一小撮黑白相间的黑松鸡羽毛构成,固定在一个铁丝上,铁丝底部三处弯折形成弹簧结构,使羽饰可以固定在帽子左侧的布套内,羽饰安装后向前倾斜一定角度。军官和士兵都可以在野战帽上佩戴羽饰,而且获准在所有场合佩戴,无论是否处在执勤状态。羽饰向后象征和平意图,而羽饰向前象征表明做好战斗准备。

帽徽为““FJI”的军官蓝灰色野战帽

帽徽为“K”(卡尔一世)的军官野战灰野战帽

1917年4月24日发行无檐野战帽,并规定暂时发放给后方部队,而军官和军校学员不得佩戴无檐野战帽。下图中是发放给第2皇帝步枪团(第2博尔扎诺团)替换营的无檐野战帽,帽左侧是机枪兵徽章。

在冬季山地作战时还会配发羊毛冬帽作为防寒装备。部队会配发不同款式的羊毛冬帽,这些羊毛冬帽带有直接下拉的护耳布。

未完待续

来源:擦菠萝的海绵宝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