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优良家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传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6:30 1

摘要:优良的家教家风不仅滋养个人品格,也深刻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将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其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更能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

转自:黑龙江日报

□郑立娟

优良的家教家风不仅滋养个人品格,也深刻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将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其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更能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

以党员师生为引领,在家风传承中强化思政教育实效。高校党员师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其家风建设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对广大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与引领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家风教育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是深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根基。将家风建设纳入师生党员教育培训必修课,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剖析等方式,阐释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的内在联系。注重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党员师生抵制“家风腐败”的政治警觉和思想自觉,引导其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二是健全制度约束,强化监督考核。将家风表现纳入师德师风评价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建立家风评议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等环节,引入家访、社区走访等方式,了解“八小时外”表现和家风状况,拓展监督渠道,以刚性制度约束推动家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三是丰富载体形式,推动文化浸润。组织开展“优良家风”故事分享、家训诵读、主题文化展览等活动,挖掘运用本地优秀传统家规家训和家风家教素材,建设家风教育基地。积极选树师生身边的优良家风典型,加强宣传推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增强家风教育的感染力与覆盖面,营造崇德治家、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优良家风融入日常、化成自觉。

厚植文化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明德修身”“崇德尚礼”“勤俭持家”等核心价值理念,为新时代家风培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首先应着力于内容挖掘,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语境进行阐释与转化,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家训读本、校本教材,将“勤俭持家”“明德笃行”“忠孝诚信”等美德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次,应创新传播机制,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构建“科技+文化”融合传播矩阵,开发沉浸式数字家训体验,打造系列融媒产品,并依托社团活动、文化节、主题班会等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家训文化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区;最后,强化实践养成,建立涵盖家庭美德、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等维度的新时代家风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星级文明宿舍”“最美大学生家庭”等典型选树活动,推动家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使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传统。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积累凝聚而成的融家庭文明、行为准则、处世之道、传统习惯等为一体的严守纪律、克己奉公、勤俭持家的高尚品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传承意义,尤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弘扬红色家风,一是要深入挖掘整理革命先辈的家风故事与家规家训,提炼其中“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等核心精神,开发相关通识课程,将革命先辈的家风故事纳入教学内容;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色家风专题教学,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活动深入革命纪念场所,感受红色家风的深刻内涵。二是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红色文化场所的育人功能,积极运用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再现革命先辈的家庭生活与家教实践,增强红色家风的感染力和传播实效。三是深化实践引领,依托全国红色家风教育基地,广泛开展“革命家书品读”“红色家风传承”等主题教育,推动学生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多元协同共治,构建家风建设的社会化支持体系。家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主动强化与家庭、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构建多元参与、多维支撑的育人共同体,实现优良家风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入。家长应以身作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子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明德至善的修养追求和胸怀家国的担当意识,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群团组织是协同推进家风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应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家风涵育计划”等项目,将家风教育融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增强教育的广泛性和实效性;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社区、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家风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开展常态化教育,增强家风建设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党政机关在家风建设中承担着示范引领和制度保障的重要职责,要将家庭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构建系统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科学编制家庭教育发展纲要,推动优良家风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引导广大学生立志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者。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