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种子的红皮与白皮特性,是由种皮内色素含量差异决定的关键遗传性状,这一差异直接导致两类品种在生理特性、抗逆能力及品质表现上显著不同,进而决定了其种植措施需针对性调整,以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
小麦种子的红皮与白皮特性,是由种皮内色素含量差异决定的关键遗传性状,这一差异直接导致两类品种在生理特性、抗逆能力及品质表现上显著不同,进而决定了其种植措施需针对性调整,以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
从品种核心特性来看,红皮小麦种皮较厚且含单宁等抗氧化物质,赋予其更强的抗逆性与耐储性,但加工品质(如面粉白度)相对较弱,更适合作为储备粮或制作全麦制品;白皮小麦种皮薄、无色素积累,加工出的面粉白度高、口感细腻,是制作馒头、面条等精制面食的优选,但抗逆性(尤其是抗穗发芽、抗病虫害)和耐储性明显弱于红皮品种。
基于上述特性,两类小麦的种植措施需在以下关键环节差异化实施:
一、播期与播量调控
播期选择需围绕品种抗逆性差异展开。红皮小麦因抗寒、抗逆性强,可适当推迟播期,在黄河流域冬麦区,一般比白皮小麦晚播3-5天,既能避免冬前旺长受冻,又能减少早春病虫害发生;白皮小麦抗寒性较弱,需严格遵循“适期早播”原则,确保冬前形成足够壮苗,增强越冬抗冻能力。
播量方面,红皮小麦分蘖能力通常较强,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好,播量可控制在每亩10-12公斤;白皮小麦分蘖成穗率相对较低,为保证合理群体密度,播量需适当提高,一般每亩12-15公斤,具体可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分蘖特性微调。
二、水肥管理策略
水肥管理需结合品种品质需求与抗逆特点。白皮小麦对氮肥敏感,过量氮肥易导致蛋白质含量过高、影响口感,需采用“前促后稳”的氮肥施用方式:基肥占比60%,返青期追施30%,灌浆期仅需少量叶面喷肥(如磷酸二氢钾);红皮小麦对氮肥耐受性更强,且充足氮肥可提升蛋白质含量(利于加工全麦粉),可采用“基肥为主、拔节期重追”的模式,拔节期氮肥占比可提高至40%,满足其灌浆期养分需求。
水分管理上,白皮小麦在灌浆期对水分反应敏感,缺水易导致籽粒皱缩、品质下降,需保证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红皮小麦耐早性较强,除拔节期、灌浆初期关键水外,可适当减少灌水次数,避免田间湿度过高引发病害。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
两类品种的病虫害防控重点需精准区分。白皮小麦因种皮薄、抗性弱,易受白粉病、赤霉病及蚜虫侵害,需在小麦扬花期提前喷施杀菌剂(如戊唑醇)预防赤霉病,灌浆期结合蚜虫发生情况喷施吡虫啉;红皮小麦虽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但仍需重点防控锈病和纹枯病,可在返青拔节期喷施三唑酮,同时利用其耐储性优势,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量,降低残留风险。
四、收获与晾晒时机
收获时期直接影响两类小麦的品质与储存安全。白皮小麦抗穗发芽能力极差,一旦成熟后遇雨极易发芽,需在蜡熟末期(籽粒变硬、颜色透亮)及时收获,收获后立即晾晒,确保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红皮小麦因种皮单宁可抑制发芽,可在完熟期收获,晾晒要求相对宽松,但仍需避免籽粒霉变,保障储存品质。
综上,红皮与白皮小麦的种植措施差异,本质是“抗逆性与品质需求”的平衡适配。种植者需根据品种特性、目标用途及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优化播期、水肥、防控等关键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品种潜力,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