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延迟黄瓜作为设施栽培中的常见作物,其下部叶片若出现粉状白色斑点,多为白粉病侵染所致。该病由子囊菌门白粉菌属真菌引发,病菌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在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爆发,初期下部叶出现白色粉状斑点,后期斑点连成片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失绿枯焦,严重影响光
秋延迟黄瓜作为设施栽培中的常见作物,其下部叶片若出现粉状白色斑点,多为白粉病侵染所致。该病由子囊菌门白粉菌属真菌引发,病菌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在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爆发,初期下部叶出现白色粉状斑点,后期斑点连成片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失绿枯焦,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进而降低黄瓜产量与品质。
一、药剂选择原则
1. 对症选药:优先选择对黄瓜白粉病针对性强、防效持久的药剂,兼顾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避免盲目用药导致药效不佳或产生抗药性。
2. 安全合规:选用已在黄瓜作物上登记备案、符合国家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药剂,严格遵守施药间隔期,确保黄瓜产品质量安全。
3.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施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类药剂,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二、推荐药剂及使用方法
(一)保护性杀菌剂
此类药剂需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通过在叶片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菌侵入。
- 醚菌酯类:如25%醚菌酯悬浮剂,使用浓度为1500-2000倍液,均匀喷雾于下部叶片正反面,重点覆盖斑点发生区域,每隔7-10天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兼具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对黄瓜安全性高。
- 代森锰锌类: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液,喷雾时确保叶片均匀着药,能有效预防病菌扩散,适合作为病害高发期的预防药剂,注意避免与碱性药剂混用。
(二)治疗性杀菌剂
发病中后期斑点已明显扩展时,需选用具有内吸性的治疗性药剂,杀灭已侵入叶片的病菌。
- 三唑类: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使用浓度为1500-2000倍液,内吸性强,能快速渗透叶片组织,抑制病菌菌丝生长,施药间隔期为10-12天,连续使用不超过2次,防止长期使用抑制黄瓜生长。
- 嘧啶核苷类:如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使用浓度为300-500倍液,属于生物源杀菌剂,安全性高、无残留,对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合绿色无公害黄瓜栽培,施药时可搭配少量叶面肥,促进叶片恢复。
三、辅助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需结合栽培管理,才能提升整体防效。一是及时摘除下部发病严重的叶片,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传染源;二是加强棚内通风透光,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形成;三是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
通过科学选择药剂、规范施药方法,并配合栽培管理优化,可有效控制秋延迟黄瓜下部叶白粉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黄瓜正常生长,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