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8.7%的老人现在最怕的不是没钱,是被人当成“废人”——这条刚出的协会数据把我看愣了。
68.7%的老人现在最怕的不是没钱,是被人当成“废人”——这条刚出的协会数据把我看愣了。
上海弄堂里78岁的王奶奶,昨天还在抖音直播写春联,20万人围观,打赏够她再交一年老年大学学费。
她一句“我靠自己红”把屏幕刷爆,也把我心里那个疑问顶到嗓子眼:不靠子女、不进养老院,到底还能怎么活?
王奶奶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钢笔字漂亮。
老伴走后,她先试过跟儿子住,结果早餐多喝一口豆浆都被媳妇念叨胆固醇。
搬回来第一天,她把旧书桌支在阳台,开了手机支架,写“福”字。
本来只想打发时间,没想到第一条视频就冲了十万播放。
评论区全是“奶奶手稳”“想给我妈报名”。
她嗅到味道,第二天把课程表甩上去:周一正楷,周三行书,周五教写红包。
粉丝蹭蹭涨,她把打赏提现,买了智能台灯,又换了带压感笔的平板。
现在她每月进账八千多,比退休工资高出一截。
钱到账,她先给自己报了海南的候鸟写作营,机票自己掏,谁的脸色也不用看。
像她这样“自主养老”的老人,全国已经有一亿五千万会上网。
别以为只是刷短视频,后台数据说,老年用户最爱搜的关键词是“Excel表格”“手机剪辑”“如何开网店”。
学明白了,他们就去开课。
杭州“银龄讲师团”两千多名退休老师,坐大巴去村小支教,最老的89岁,讲完课自己爬校车,不让人扶。
北师大跟了他们三年,发现这群人抑郁率直降四成三,秘诀无他:被人需要。
有人没赶上直播红利,就玩线下“共生社区”。
上海虹口那个试点,把老年公寓租一半给95后,房租减半,条件是每月教老人一个手机技巧。
76岁的李爷爷学会用外卖软件,半夜下单生煎,年轻人陪他等骑手,顺道听他讲老上海股票认购证的故事。
社区半年问卷,满意度92%,年轻人说“像多了个亲爷爷”,老人说“原来我还能教人”。
房子不用电梯加宽,智慧养老设备也不用堆,单靠“互相麻烦”就把孤独击碎。
最怕的是口袋准备好了,脑子先投降。
协会跟踪发现,天天打麻将、看电视的老人,认知衰退速度是继续学习者的2.5倍。
反过来,只要每周两次规律社交或兴趣课,预期寿命就能多出两到三年。
数字冷冰冰,落到小区就是:隔壁楼赵阿姨去年报合唱团,今年自己开了小班,收二十个学生,课时费够她带老姐妹去云南看花。
她逢人就说:“以前等死,现在忙到没空死。
”
银行也闻到味道。
去年起,养老目标基金多了一条“自我提升”通道,允许把养老金里的一小块拿出来学摄影、潜水、甚至跑马拉松。
三十万人已经上车,人均年投一万二。
钱不多,却等于官方盖章:老后花钱上课不是败家,是续命。
王奶奶把第一笔收益提现,买了把三千多的狼毫,她说:“以前省给孙子,现在投资自己,回报率更高。
”
说到底,新养老就三句话:手里有活、身边有人、眼里有光。
孩子远不远、退休金高不高,只是背景板。
真正决定晚年质量的,是早上睁眼有没有一件让你爬起来的事。
王奶奶今天十点更新,标题早想好了——“写春联不如写自己的人生”。
我点了个预约,顺手把链接甩进家族群,附上一句:
“别催我生孩子,我先学她怎么老。
”
来源:奇幻海洋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