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苏农优品”丰收季大市集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首次亮相,省内各地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名录和江苏农业品牌目录的农产品集中展销。无锡优质土特产品的摊位前,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尝鲜。
2022年以来,无锡已建成“无人化”农场9个
省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21个
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11%
截至7月底,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实现
涉农区县全覆盖
61个村获得省级命名
9条“特田”建设经验获省级推广
划定培育和美乡村储备片区8个
全市新增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6个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
省级传统村落14个
□ 本报记者 李顺顺
宜兴红茶、甘露青鱼、鸿山葡萄……
9月23日,“苏农优品”丰收季大市集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首次亮相,省内各地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名录和江苏农业品牌目录的农产品集中展销。无锡优质土特产品的摊位前,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尝鲜。
丰富多样的“舌尖上的美味”,正是无锡乡村蓬勃振兴的缩影。近年来,无锡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用心用情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向科技要产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在无锡现代渔业产业园甘露青鱼数字渔业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各塘口的水质、投喂等情况清晰可见,园内还引入无人机智能巡航,进行鱼病防治和水质改善。“以往一个12亩的鱼塘,需要2个工人、一条船,花一小时才能完成生物制剂投放,现在无人机3分钟就能搞定。”产业园负责人欣喜地说。
农业要强,首先农机要强。近10年来,无锡持续推进农机装备升级,投入资金超6亿元,广泛应用农用无人机为上万亩粮食、果树等农产品施肥打药;因地制宜推广具有北斗导航、直行辅助、无人驾驶、作业监控等功能的智能农机装备3969台;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走进滨湖区世外源生态农庄,总面积2.5万余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种着枇杷、葡萄、翠蜜金柑等多种果树,大棚在科技赋能下装上“智慧大脑”,“记住”了每一种果树的“喜好”。
如今,自动播种种子、供给二氧化碳、补充光照、降温增湿等在无锡各个智慧农场已屡见不鲜。“物联网、人工智能给农业贴上了精准化、标准化标签。”无锡昊天种业智慧农场负责人介绍。在传统简易大棚育苗方式下,容易出现整片菜苗发黄或根系不发达、后期生长乏力等状况,而装有“智慧大脑”的专业育苗大棚,则实现了稳产和高品质生产,亩均收益较传统方式提升约20%。
“以前技术员每隔10天左右查测一次虫情,有一定滞后性,不少农业基地农民更是仅靠经验种植。”锡山区羊尖镇农村工作科室负责人介绍,当下,该镇约2000亩粮田装上了农业物联网设施,农民仿佛有了“千里眼”,能实时了解土壤温度、湿度、pH值,农作物的长势以及病情、虫情等信息,农田管理更高效。
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无锡持续推进“太湖鸡”“太湖三白”“河荡三青”“长江三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建智能化育秧中心1家,从源头确保农产品产出稳定、安全可控。2022年以来,无锡已建成“无人化”农场9个、省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21个,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11%,有力助推农业绿色、高效生产,开启“向科技要产能”的农业新篇章。
“当前,智慧农业建设正从单点应用迈向平台化。”无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全市17个智慧农(牧、渔)场运行情况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都能实时呈现。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市—县”四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互联互通试点,无锡4年来持续深化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监管、智慧农机综合监管等6个应用场景,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线上业务流程。平台已汇聚涉农数据超47亿条,采集了700多张数据库表,月度数据共享超万次,为加快拓展智慧农业应用范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有效助力。
以特色育产业,因地制宜强村富民
“这里将打造‘阳山火山岩大米’品牌和米桃农商旅文化融合发展项目,结合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让土地增效、为村集体增收、让村民共富。”展开村里的最新规划图,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党总支书记陈志健介绍,凭借农耕体验、科普研学等丰富活动,节假日每天最多可吸引游客3000多人次,每年带动全村水蜜桃、青鱼、桑葚等农副产品销售4000余万元,为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
加快推进项目招引建设,今年,无锡储备建设省农业农村重点项目100个,年度计划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2个项目入选省市发改系统重点项目。
村民穿着防水衣裤在水田里忙着采收、园区内的交易点车来车往……每当水芹成熟季,江阴月城镇戴庄村的水芹农业产业园每天发往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水芹有20多吨。
“镇、村共同精准把脉,使我们敢于创新,发展有百年种植历史的水芹特色产业。”戴庄村党总支书记邹建刚说,2022年起,镇、村共同建成水芹产业园,并与扬州大学等合作优化种植技术,通过园区化种植、品牌化经营,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农业产业质量、收益显著提升。截至6月底,水芹面积由2022年前不到200亩增至1000亩,芹丰牌水芹相较2022年前亩均产量约增1000斤,亩均收益约增1万元。
截至7月底,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区县全覆盖,61个村获得省级命名,9条“特田”建设经验获省级推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无锡乡村叙写着各自的蝶变故事。
农业产业链条长,从田间到餐桌这条“路”如何走得更顺畅?品牌化日益成为行业的解题思路。近几年,无锡以农产品品牌营销促销大赛、“农情四季”农业品牌推介等活动为桥梁,帮助本土优质农产品打响品牌、提升收益。眼下,无锡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已形成品牌矩阵,形成了“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态势。
今年,杨巷大米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芹丰等14个产品品牌入列江苏农业品牌目录,为全省最多。杨巷大米、芹丰牌水芹售价分别高出同类农产品约0.5元/斤、1元/斤,“宜兴红”茶品牌溢价能力提升超30%。
品牌化推动下,无锡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形式不断拓宽。阳山水蜜桃做强网络销售矩阵,授权网络销售300多家、实体门店80多家,去年全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约5%;甘露青鱼与“三凤桥”合作开发熏鱼预制菜,销售火爆……去年,无锡
农产品网络销售达59.03亿元,同比增长10.33%。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从田间地头到商超网络,品牌强农、营销富民的实践正在生动开展。今年上半年,无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29元,同比增长5.3%,较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0.7个百分点。
打造和美乡村,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见山见水,见上坝”,地处宜兴西南部,与浙江交界的上坝村三面环山,绿化覆盖率90%,抬眼眺望“满目皆绿”,俯看溪流清澈见底,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这处“天然氧吧”,几年前并不是如此。“人居环境是民生实事,也是群众‘心头事’。”村党总支书记周培育说,近年来,村里通过开展污水纳管入户、垃圾分类整治等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工作,打“生态牌”、造游玩地,凭借独特的自然禀赋,为村庄换上了“新衣”,游客从2021年的4.5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20万人次。
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无锡全面推动主要入湖河流两侧农田、养殖池塘上图入库,完成养殖池塘综合治理3.8万亩,基本完成农业排口整治任务,让好生态带来好风景。
走进宜兴太华镇乾元村,特色民宿坐落村道边,小溪流水潺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乾元村以一线天景点、溯溪避暑为特色亮点,探索出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
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宜兴“茶乡竹海山水画廊”片区(带)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为主题,打造出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区;惠山江南桃花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以水蜜桃产业为主导,打造集观光休闲、农事研学等于一体的融合样板区。
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无锡扎实有力推进省级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划定培育和美乡村储备片区8个,全市新增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省级传统村落14个,和美乡村建设经验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5月,无锡首个“数字游民”村落服务中心落户高新区,重点建设年轻化场景,配套无人机配送网络、零碳乡村技术等现代服务,构建“生态链、要素链、服务链”融合的“数字游民”友好型社区,为乡村农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布局经济增长和人才赋能新引擎,构建‘人才+’‘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将通过建设集“吃住玩购工”于一体的现代友好人才社区,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丰富区域产业业态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努力让“游民”变“留民”。
积极发展宠物经济、数字游民等新产业新业态,目前,无锡已培育建设“田园理想村(数字游民社区)”11个,“美丽田园经济”正在步入系统创新新赛道。
图片来源:无锡市农业农村局、锡山区委宣传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