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朗与俄罗斯于 2025 年 9 月 26 日签署的 250 亿美元核协议,标志着两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同时也被视为伊朗突破国际制裁、推进能源自主战略的关键一步。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解析:
伊朗与俄罗斯于 2025 年 9 月 26 日签署的 250 亿美元核协议,标志着两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同时也被视为伊朗突破国际制裁、推进能源自主战略的关键一步。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协议核心内容与战略目标
项目规模与技术细节根据协议,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将在伊朗南部霍尔木兹甘省锡里克地区建设 4 座第三代 VVER-1200 型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 5020 兆瓦。这是伊朗历史上最大的核能项目,预计分阶段实施,首台机组计划于 2030 年前并网发电。俄方将提供从设计、设备供应到人员培训的全周期支持,并负责核废料的回收处理。该协议是伊朗 “2040 年核电装机 20 吉瓦” 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缓解国内电力短缺(今夏曾多次拉闸限电)并减少对油气资源的依赖。
地缘政治与经济动因对伊朗而言,该协议是其 “向东看” 战略的关键落子。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制裁后,伊朗亟需通过多元化合作突破外部封锁。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能源大国,既能提供技术支持,又能通过石油易货、本币结算等方式帮助伊朗规避金融制裁。对俄罗斯而言,此举可扩大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巩固与伊朗的战略同盟,并通过能源合作换取伊朗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支持。
二、制裁规避与支付机制
石油换技术模式协议采用 “石油换技术” 的创新合作模式:伊朗向俄罗斯提供重油和原油,俄方以核反应堆设备、技术服务及部分现金作为交换。据透露,30% 的项目尾款将以伊朗里亚尔和俄罗斯卢布结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在交易中的主导地位。此外,俄罗斯可能通过哈萨克斯坦等第三国中转设备,规避美国对伊朗的直接制裁。
多边合作网络的构建伊朗正与中、俄共同构建 “反制裁联盟”。例如,中俄伊三国在 2025 年 3 月签署联合声明,强调终止单边制裁的必要性,并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中国已与伊朗达成 25 年全面合作协议,涵盖能源、基建等领域,而俄罗斯的核能合作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三角关系。
三、国际反应与核扩散风险
美欧强烈反对与制裁威胁美国国务院谴责该协议 “违反伊核协议精神”,并暗示将对涉事俄伊实体实施新制裁。欧洲三国(英法德)虽未直接参与协议,但通过启动 “快速恢复制裁” 机制施压伊朗,要求其恢复与 IAEA 的核查合作并重启美伊谈判。若安理会在 9 月 27 日前未能通过延长制裁豁免的决议,联合国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将自动恢复,包括武器禁运、金融冻结等。
IAEA 核查困境与信任危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协议的透明度表示担忧。尽管俄罗斯承诺核废料全部运回本国处理,但伊朗自 2021 年起暂停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并拒绝 IAEA 对其高丰度浓缩铀库存(已达 400 公斤,纯度 60%)的核查。IAEA 总干事格罗西警告称,伊朗核计划的 “模糊性” 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此外,协议未明确限制伊朗离心机技术的研发,而俄罗斯曾向伊朗提供 IR-6 型离心机设计,其浓缩效率是旧型号的 3 倍。
四、地区安全与能源格局影响
以色列的军事焦虑以色列视伊朗核计划为 “生存威胁”,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大演讲时遭多国代表离场抗议。以军已制定针对伊朗核设施的 “定点清除” 计划,并在协议签署后加强对霍尔木兹海峡的监视。分析人士认为,若伊朗核能力突破 “红线”,以色列可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引发中东全面冲突。
海湾国家的战略调整阿联酋、沙特等海湾国家对伊朗核进展感到不安,正加速推进本国核能项目(如阿联酋的巴拉卡核电站)并寻求美国的 “核保护伞”。同时,部分国家私下与俄罗斯接触,探讨引进 VVER-1200 型反应堆的可能性,这可能导致中东核能竞赛升级。
五、历史合作与未来挑战
俄伊核能合作的延续性此次协议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延续。俄罗斯自 1995 年起援建伊朗布什尔核电站(伊朗首座核电站,2013 年并网),并在 2015 年伊核协议签署后承诺扩建该电站。然而,双方曾因核废料处理费用、技术转让范围等问题产生分歧,最终通过 2005 年协议确立 “核燃料供应 - 废料返还” 模式。
技术风险与实施障碍伊朗核设施面临多重挑战:
制裁影响:关键设备进口受限可能导致项目延期。例如,布什尔核电站二期工程因西方制裁已推迟多年。
安全隐患:伊朗地处地震带,而核电站设计需抵御 8.5 级地震,技术难度极高。
国际监督缺失:若制裁恢复,IAEA 可能进一步失去对伊朗核活动的监控,增加核事故风险。
六、中国的角色与立场
中国对该协议持谨慎支持态度,强调 “通过对话解决伊核问题” 的重要性。作为伊朗最大原油进口国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在协议中扮演着潜在的 “协调者” 角色。例如,中伊俄三国已建立能源合作对话机制,探讨以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的可行性。不过,中国也担忧伊朗核问题升级可能影响其在中东的投资安全,因此主张在国际法框架内解决争端。
结语
此次俄伊核协议是地缘政治博弈与能源战略需求的产物,既为伊朗提供了突破制裁的路径,也加剧了中东的安全不确定性。短期内,协议的实施将受制于国际制裁与技术障碍;长期来看,其成败取决于伊朗能否在核开发与外交妥协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国际社会能否通过包容性对话重建互信。该协议的最终影响,或将重塑中东能源与安全格局的未来走向。
来源:老鹰历史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