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皮影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文化功能 杨贞明 史慧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4:04 1

摘要:河湟皮影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海河湟地区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结晶,亦是各民族共生共荣的精神载体,深刻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属性。其植根于河湟地区多元文化交汇的生态场域,在艺术表达中熔铸各民族艺术特质、叙事传统与审美范式,成为多民族文化互

河湟皮影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海河湟地区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结晶,亦是各民族共生共荣的精神载体,深刻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属性。其植根于河湟地区多元文化交汇的生态场域,在艺术表达中熔铸各民族艺术特质、叙事传统与审美范式,成为多民族文化互鉴共生的鲜活样本。从物质载体看,河湟皮影造型既承载汉族传统美术的细腻线条与工艺特色,又吸纳藏族、回族等民族的标志性图案符号与造型,形成兼具族群辨识度与文化共通性的艺术范式。本文立足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四重维度,系统探究河湟皮影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文化功能与实践路径,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对民族文化交融及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深层作用机制。

一、以文化符号凝聚多元一体的身份认同

河湟皮影戏是河湟地区极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在夯实各民族身份认同、凝聚多元一体民族共识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深度融入了民族认同的精神肌理。据《大通县志》记载,皮影戏约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传入大通,初期带有鲜明的中原文化印记,以汉族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要演绎素材,表演形式和制作工艺保留了中原皮影的基本范式。随着时间推移,河湟地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流的特性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清朝至民国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河湟皮影戏广泛吸纳了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要素。在人物造型上,融入藏族服饰的精美配饰、回族头巾的独特款式等,这些元素成为各民族身份的直观表征,便于观众识别角色所属民族;在音乐唱腔方面,借鉴各民族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河湟风格。这些文化元素和谐共存,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又使各民族群众能从中找到本民族文化踪迹,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意识。

此外,河湟皮影戏在演变创新过程中孕育出了藏语皮影戏,这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相互借鉴、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体现。藏语皮影戏脱胎于河湟皮影戏,历经“藏族题材的汉语皮影戏和藏语皮影戏”的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创作者将传统八大藏戏的经典剧目融入其中,拓宽了藏戏的演绎路径,进一步满足了藏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影人雕刻上,藏语皮影的影人形体更协调,线条更流畅,趋近于现实人物形态;在演奏乐器方面,融合了笛子、扬琴等中华传统民间乐器与大号、僧鼓等寺院法乐,象征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藏语皮影戏为牧区群众提供了精神文化滋养的同时,通过演绎藏族历史故事等,成为年轻一代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从学理层面看,河湟皮影戏作为文化符号,具有符号互动论中所强调的象征意义。它通过外在的造型、音乐等符号,构建了各民族的身份标识,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使各民族群众在文化符号的互动中,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艺术共情联结民族情感纽带的情感认同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情感认同是联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而河湟皮影戏新编剧目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通过艺术共情搭建起了联结民族情感的桥梁。依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情感认同基于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河湟皮影戏新剧目中的故事,如《精准扶贫暖人心》,以贫困户赵三保一家在扶贫政策扶持下脱贫致富的故事为蓝本,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当这样的故事在皮影戏中呈现时,观众仿佛置身于脱贫攻坚的乡村场景,见证了党和政府对乡村的关怀以及惠农政策的成效,深刻感受到祖国是广大人民的坚实依靠,从而产生对祖国的强烈热爱和情感认同,这种认同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剧中人物的脱贫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缩影,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中携手同行,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感,加固了民族情感纽带。同时,观众在剧情中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会到党的领导的重大作用,从而对党的领导产生高度认同,实现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再到政治道路认同。由此可见,河湟皮影戏通过艺术共情,将各民族群众的情感凝聚在一起,符合情感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即通过共同的情感体验构建社会关系和群体认同。它让各民族群众在共享的情感氛围中,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集体记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以传统智慧传递共同价值追求的价值认同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中,价值认同是核心纽带,串联起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河湟皮影戏承载着河湟地区千百年的文化记忆,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传递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关键桥梁和牢固纽带。它演绎的剧目涵盖多民族的民俗风情与价值观念,如汉族传统神话故事传递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藏族英雄史诗展现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回族民间故事蕴含诚实守信的价值追求等等。这些不同民族文化通过皮影戏传播,加深了各民族间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而言,河湟皮影戏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它将各民族的价值观念进行传播与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同时,依据价值认同理论,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河湟皮影戏所传递的精忠报国、孝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

此外,河湟皮影戏积极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新编剧目,如《宣传二十大,放歌新时代》《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表达,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二十大,放歌新时代》激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奋斗;《民族团结一家亲》则诠释了各民族团结如石榴籽的内涵,强化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武松打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理念;《廉脉悠悠润向化》将法治元素融入其中,营造了崇法尚廉的浓厚社会氛围;《孝敬父母心要诚》将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具象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这些剧目通过皮影戏的艺术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促进了各民族对共同价值追求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价值支撑。

四、以实践参与推动民族交融行动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实践维度,它将抽象的民族共识和情感认同转化为具体行动和实践行为。河湟皮影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各民族群众投身实践,推动了各民族交融行动的深入开展。在河湟地区,皮影戏班的组建便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独特方式。戏班成员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在筹备、制作皮影和设计唱腔等过程中,凭借各自的文化优势分工协作,如汉族的雕刻技艺、藏族的嗓音、回族的表演、土族对音乐节奏的把握等在此融合,创造出独具河湟风格和特色的皮影艺术。这种共同参与打破了民族隔阂,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是民族交融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依据社会互动理论,人们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互动交流和交融,能够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形成共同的群体意识。河湟皮影戏班的组建与运作,为各民族成员提供了互动平台,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进程。

每逢重要节日和庙会,河湟皮影戏演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观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党的政策关怀,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扎根心中。同时,艺人通过口传心授传承皮影技艺,培养了众多热爱皮影戏的年轻人,各民族年轻人共同传承弘扬这一民间艺术,既传承和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河湟皮影戏以其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载体的独特属性,在身份认同维度构建起族群标识与文化共通性的辩证统一,于情感认同层面培育跨民族的文化共情与集体记忆,在价值认同维度凝聚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追求,并通过行为认同的实践转化,为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兼具地域性与普遍性的实践范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活态呈现,河湟皮影戏的研究不仅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民族文化交融的促进作用,更为理解文化载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内在关联提供了微观样本,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于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培育文化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30日 第8版:实践)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