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中学闹剧落幕:谁在毁掉孩子的教育底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0:17 1

摘要:这位母亲声泪俱下控诉班主任田老师 “狂扇孩子七八耳光”“逼孩子像狗一样捡桌牌”,最后竟然在公共场所直播吞安眠药,被紧急送医抢救。

相信大家还记得济南育英中学林妈妈上周发的视频 ——

这位母亲声泪俱下控诉班主任田老师 “狂扇孩子七八耳光”“逼孩子像狗一样捡桌牌”,最后竟然在公共场所直播吞安眠药,被紧急送医抢救。

于是乎,舆论瞬间炸了锅:“禽兽老师必须开除!”“这所学校不配办学!”

铺天盖地的指责直接涌向田老师,教体局在舆论的压力下迅速作出处理:记过、调离岗位,学校书记被诫勉,全校道歉。

可谁也没想到,当初有多嚣张,事后就有多尴尬!

9月26日,济南市联合调查组发布了关于“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的调查通报,给这场闹剧泼了盆冷水 —— 真相根本不是这样。

一、指控与事实差了多少?

调查组调取了 364 小时原始监控,走访了 71 位师生,把所谓的 “体罚黑幕” 拆解得清清楚楚:

不实指控1

田老师“多次扇学生林某某耳光”

调查结论:

监控清清楚楚显示,仅9月2日有1次拍打左上臂,1次抓左臂挥动,全程无扇耳光行为!其他时段监控也没发现任何掌掴动作!

不实指控2

逼迫学生“趴在地上像狗一样捡桌牌”

调查结论:

田老师扔了桌牌没错,但林某某是坐在椅子上弯腰捡了4次,田老师自己还捡了2次,所谓“趴地”纯是凭空捏造!

不实指控3

长期恶意体罚学生

调查结论:

田老师有罚站超时、扔书本的失当行为,但这是针对林某某10天内16次违反纪律的管教,无任何虐待、伤害的主观故意,连治安违法都够不上!

看看这对比!家长一张嘴,就是“老师霸凌学生”;

可监控不会说谎,71个师生的证词不会说谎!田老师当班主任,难道是闲得慌非要跟一个新生过不去?

她批评16次,是怕孩子刚入学就养成坏习惯;

她情绪激动,是恨铁不成钢的急火攻心!

结果呢?负责任的人被钉在“师德败坏”的耻辱柱上,撒谎的人倒成了“护子英雄”,这叫什么道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林妈妈和律师应该早就看过完整监控。

明知真相却捏造 “扇耳光” 情节,甚至直播自杀施压,这哪里是维权?分明是借着 “母爱” 外衣的舆论绑架

二、没有赢家的困局

老师

田老师成了最冤的 “背锅侠”。10 天批评 16 次无果,一个孩子如此顽劣,换谁都会心急 ——

班主任本就是 “全世界最小的官,管着最大的事”。

可就因为拍了一下胳膊、扔了一次书本,不仅被记过调离,让她一辈子的教学生涯都蒙了污点。

南方都市报的调查更戳心:近四成老师 “非常不愿意” 当班主任,愿意的仅占 4.35%。

田老师的遭遇,只会让更多老师选择 “佛系”—— 反正管了可能惹祸,倒不如不管。

学校

书记被诫勉,学校被贴上 “管理混乱” 的标签。

可谁都清楚,被处理的往往是最负责的老师。

就像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校长说的:“现在抓教学先抓‘安全’,这里的安全不是学生安危,是老师别‘踩雷’。”

这样下去,学校只会变成 “温室大棚”,长不出能经风雨的苗。

家长

林妈妈救回来了(估计吃药也是表演的一部分),却把自己推上了法律边缘。

寻衅滋事、诽谤他人,每一项都踩了红线。

她以为是 “护崽”,殊不知这种极端维权,只会让所有老师对她的孩子退避三舍 —— 谁敢管一个家长能以命相逼的学生?

孩子

这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12 岁正是立规矩的年纪,可妈妈用 “自杀式维权” 告诉他:规则可以不守,老师可以对抗。

未来哪个老师还敢批评他?就像被泡在蜜罐里的树,看似被呵护,实则早就没了扎根的力气。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应该怎么看待他妈妈的这一波骚操作?

社会

364 小时监控核查、71 人走访,这得占用多少公共资源?

更可怕的是,这种 “以闹取胜” 的示范效应,会让更多家长效仿 —— 反正闹大了就有 “特殊对待”,理性沟通反倒成了傻瓜。

三、谁该维护老师的权威?

W教授讲过他儿子在上小学时的一段往事:

一天傍晚,刚放学的儿子放下书包就跑到W教授身边,语气急切地说起白天课堂上发生的事——班主任讲一个历史小典故时明显说错了,他当场指了出来,可老师坚持自己没错。

“爸爸,您说是不是老师记错了?”孩子仰着脸,眼睛里满是求证的光。

W教授很清楚,确实是班主任把年代记混了。但他沉吟片刻,却温和地对儿子说:“老师讲的是对的。”

W教授解释:一个大学教授证明小学老师错了很容易,但这样会让老师承受巨大压力,甚至损害她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

如果学生们因此怀疑老师的水平,不再认真听讲,最终受影响的是全班同学的学习。

“比起一个典故的对错,”W教授摸着儿子的头说,“保持对老师的信任更重要。只有相信老师,才能学好她教的每门课。”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多年后,这个曾经为历史典故较真的孩子,以安徽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W教授偶尔会想起那个傍晚,他始终相信,当年那个看似违背事实的决定,其实守护了更珍贵的东西——

在教育的漫长旅程中,有时保护那份纯粹的信任,比纠正一个细节的错对更有意义。

反观林妈妈,为了所谓的 “尊严” 撕碎老师的权威,其实是断了孩子的求学之路。

教育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老师不是圣人,难免有情绪,也可能出错,但只要初心是为了孩子,家长就该多份包容。

四、教书不是拼命,要有底线

最后想跟兄弟们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第一,不体罚是底线。就算气到发抖,也别伸手 —— 现在的监控比针眼还密,一旦动手,百口莫辩。田老师的教训就在眼前。

第二,学会保护自己。批评学生要留痕,和家长沟通多文字少语音,遇到极端情况第一时间找学校,别自己扛。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教书是营生,不是拼命。

等到有一天,老师不用靠监控自证清白,家长不用靠闹事维权,孩子不用在 “溺爱” 和 “放任” 间摇摆,教育才算真的回归了初心。

否则,下一个田老师、下一个林妈妈,还会在某个角落等着我们。

来源:百年清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