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赛18强诞生!5人成夺冠热门,3大黑马浮水出面,兰真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0:56 1

摘要:第三赛段一上来就甩出“突发新闻现场模拟”,没有提词器,没有彩排,连耳机里导播的倒计时都像催命符。30%的总成绩押在这一哆嗦上,谁手抖一下,前面积攒的掌声全打水漂。

镜头切到9月10日的演播室,灯一亮,选手们的脸比灯还白。

第三赛段一上来就甩出“突发新闻现场模拟”,没有提词器,没有彩排,连耳机里导播的倒计时都像催命符。30%的总成绩押在这一哆嗦上,谁手抖一下,前面积攒的掌声全打水漂。

最刺激的是后台那台AI语音分析系统,冷冰冰地给每个气口、每个重音打分,连哽咽都算瑕疵。

它不管你是谁,只认数据,像把尺子量人的心跳。

可观众偏偏爱看这种心跳,弹幕刷得比选手嘴皮子还快:“这姐们停顿0.3秒,AI扣了0.5分,但我的眼泪加回来了。

黑马郭墨涵上场前,手机屏保还是白岩松在《新闻1+1》里那句“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她把这初稿写在了贵州山村的泥巴路上,镜头里老乡的皱纹比任何稿子都鲜活。

评审李柯勇在台下点头,刘欣用英文追问:“如果这条片子给海外观众看,你第一句话怎么抓人?

”郭墨涵愣了半秒,蹦出一句:“Before bridges, there were boats.” 全场安静,AI没算到这0.5秒的空白值多少钱。

另一边,孙亚鹏在《中国舆论场》的临时主播台上练出了肌肉记忆。

一带一路那期他开场没背稿,直接掏出一包阿富汗松子:“今天咱们不聊宏大叙事,先磕一把。

”播放量破千万那天,他回宿舍发现室友把松子壳攒了一玻璃瓶,标签写着“别飘”。

现在他站在模拟地震救援的连线里,耳机里喊“三分钟后余震”,他下意识把镜头对准了志愿者磨破的鞋尖,那鞋尖比任何官方通报都诚实。

北大林芷祎的论文被贴在了化妆间镜子旁,标题是《智媒时代新闻主播的叙事重构》。

选手们排队照镜子时顺便读两行,有人嘀咕:“重构啥?

先把人话说明白。

”可到了双语新闻述评环节,她一句“China’s story is not a monologue, it’s a chorus”让刘欣抬了抬眉毛。

AI系统给她情感饱满度打了9.2,但扣了语流连贯0.3——因为她说到“chorus”时哽咽了0.3秒,那是她外公在合唱团唱《黄河大合唱》的往事。

最惨的是兰真,淘汰那天她抱着被淘汰的摄像机哭,那机器陪她跑过武汉方舱、郑州暴雨。

现在它躺在道具间,镜头盖没盖,像只睁着的眼睛。

节目组后来用这机器拍《主播的24小时》,拍到凌晨三点,选手们对着它练口播,背景音是兰真在隔壁剪辑室加班的键盘声。

首周五千万播放量的弹幕里,有人认出那台机器划痕里的编号:“它还在工作,像新闻本身。

总台把TOP10塞进“国际传播青苗计划”,六个月驻外特训的名单出来时,杨东昊盯着“耶路撒冷分站”四个字发呆。

他爸在群里发语音:“别学我当年驻南联盟,记得买保险。

”柳逸飞分到非洲,行李里塞了半箱辣条,说怕那边没辣味就讲不好中国故事。

郭墨涵的行李箱最小,只带了一本翻烂的《乡土中国》,扉页写着:“先懂自己,再懂世界。

中国记协的会议室里,专家们对着本届数据吵架。

有人坚持要加“跨媒介叙事”考核,有人拍桌子:“先把人话说利索!

”最后投票时,一个老记者把钢笔往桌上一扔:“新闻主播的标准?

能让观众听完不转台就是标准。

”钢笔滚到修订稿上,墨水洇开了“跨媒介”三个字,像一滴泪。

9月10日录制结束,选手们走出演播室,北京下起秋雨。

孙亚鹏没打伞,把外套盖在摄像机上,那机器刚录完他模拟的洪水救援。

雨水顺着他的刘海滴到镜头盖,像给新闻加了条天然字幕:真实从不打伞。

来源:奋发旭日D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