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午三点,景德镇老陶溪川的钟声刚敲完,李俊永把油锅盖子一掀,白雾像小爆炸一样冲上天。
下午三点,景德镇老陶溪川的钟声刚敲完,李俊永把油锅盖子一掀,白雾像小爆炸一样冲上天。
排队的人早就拐了两个弯,最前头的大学生掐着表发朋友圈:“打卡鸡排哥,晚一分钟就得多等两百号。
”这画面,放在三年前,谁也想不到——一个推着焊铁架子的下岗师傅,如今成了政府红头文件里的“夜市经济样本”。
可热闹背后,最先被冲击的却是他自己。
原先一天炸五百片,胳膊还能抬得起来;现在日销一千片,他得靠两班倒,自己盯下午,儿子带徒弟守夜宵。
油锅还是那口油锅,火却从早到晚不熄,像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直播间。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咧嘴笑:“累,但比累更可怕的是没活干。
”这句话被商务局写进培训教材,标题叫《从摊到链:小炸锅的大逻辑》。
逻辑听着玄,落到地上就三块:口味不变、价格不抬、场景不飘。
六块钱一片的鸡排,裹粉厚度、油温秒表、剪块角度,全被他写成小纸条贴在三轮车挡板上,像一张偷学来的武功秘籍。
徒弟们背地里叫“鸡排SOP”,他听不懂,只知道“第一个人买是刷到视频,第二个人买是闻到味儿,第三个人买是前两个人没骂娘”。
朴素得像废话,可夜市里能扛三年的摊位,靠的就是把废话执行到底。
今年十月,他把“鸡排世家”四个大字印上红篷布,篷布底下还是煤气和铝锅,但身后多了冷链货车。
真空包装的“同款生鸡排”开始出现在南昌写字楼的无人冰柜,十五块钱两片,送空气炸锅说明书。
线上月销五万袋,听起来像网红爆款,可李俊永给经销商立了条死规矩:零售价比他现场炸的贵两块,必须配一张“回锅小贴士”——“180度六分钟,出锅前三十秒再撒粉,不然对不起排队的那一小时”。
有人笑他轴,他说这叫“给线下留口气”,要是预制菜把摊子拍死,自己就是砸自己饭碗。
政府喜欢他这股轴劲儿。
市监局给他发“诚信经营示范户”,城管给他划了固定黄线,线里摆桌线外走人,像给跳广场舞的大妈划地盘。
更实在的是遮阳棚和统一供电,雨天不再用塑料布兜水,夏天不用发电机吼到耳朵发懵。
李俊永把锦旗挂在三轮车把上,风一吹哗啦响,像旧时镖局走镖的旗,一路吆喝“官方背书”。
可官方也给他出题。
想进商超,得先办食品生产许可证,厂房面积、化验室、留样柜,条条都是钱。
他把三年攒的四十万存款拍在桌上,儿子又拉来同学入股,才凑够首付租下半个废弃小学当车间。
墙面刷白那天,他发了个抖音,配文:“读书时没钱建校,现在有钱租校,命运真会开玩笑。
”评论区里一片哈哈,却没人看见他半夜蹲在操场抽烟,烟头像迷你油锅,一闪一闪。
更大的烦恼是黄牛。
冬天排队的苦谁吃谁知道,于是有人雇大爷大妈凌晨占位,一包烟换一个号,转手卖五十。
李俊永急得嘴上起泡,最后想出“身份证限购”——现场扫码,一人一份,记录同步到小程序,第二天再来可以,当天二次下单直接弹红字。
技术不复杂,却等于把“熟人插队”这条路堵死。
有老顾客骂他“忘本”,他闷头炸排,等那人骂累了递过去一块刚剪下的鸡排:“凉了不好吃,先垫垫。
”对方嚼两口,气也咽下去一半。
儿子倒比他更激进,想上自动炸锅,机械臂投料、出料、沥油,一分钟四十片,效率翻倍。
李俊永听完没吭声,第二天把机器图纸垫在油锅底下接油渣。
他说:“人站在锅前,才知道今天粉咸了、油老了、顾客想多辣还是少辣。
”一句话把儿子噎回去。
可夜里收摊,他偷偷把图纸捡回来抹干净,折成四折塞进账本里——轴归轴,他也明白,等自己手臂真的抬不起锅铲那天,机器是另一条命。
故事讲到这儿,其实还没完。
景德镇夜色降临,灯光把老厂房锈墙照成金色,排队的人刷着手机,等一块六块钱的鸡排。
他们未必知道,自己吃的早已不是简单鸡肉,而是一个城市想把烟火气留住的全部努力:给底层一口喘息,给传统一条生路,给网红一个续命按钮。
李俊永只是站在锅前的那个符号,锅热油响,像心跳,噗通噗通,告诉所有人——别急着唱衰地摊经济,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寒夜里等一口热乎,这座城市的灯就不会熄。
来源:奋发旭日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