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计划写个爆款、拯救人类思维,结果光标一闪一闪,像在嘲讽你“你行你上啊”。更要命的是,明明刚刚还在脑内辩论赛里舌战群儒,一开口只剩“对对对,就是那个意思”。
打开电脑,屏幕一亮,整个人就跟被点了穴似的。
刚才脑子里排山倒海的想法,全瞬间蒸发。
原本计划写个爆款、拯救人类思维,结果光标一闪一闪,像在嘲讽你“你行你上啊”。更要命的是,明明刚刚还在脑内辩论赛里舌战群儒,一开口只剩“对对对,就是那个意思”。
朋友还以为你在礼貌附和,其实你已经灵魂掉线。
别慌,你没坏。只是脑子又在偷懒。
我们每天刷短视频、翻推文、点播客,像个信息吸尘器,吸了一屋子灰,最后还不肯打扫。输入太多,输出为零,大脑自然宕机。齿轮不转,锈就爬上来了。
写作,其实就是给脑子上的那瓶除锈剂。
很多人提到“写作”就条件反射地摆手:“我哪有那天分啊。”好像非得熬夜赶完十万字长篇,才能叫写作。
其实普通人写点东西,就是在给脑子办健身卡。
你不写,思维肌肉就开始萎缩,灵感囤成赘肉。
想当年我上课,听讲座,点头跟捣蒜似的,仿佛一切尽在掌控。可朋友问一句“你讲讲啥意思”,我立刻短路。嘴张半天,冒出来的全是“额…就那个意思”。
那时候才懂,光靠听,顶多是“看懂”,写下来才算“弄明白”。
动笔这事,就像考试背书。
你以为自己会,其实没真琢磨过。比如“把目标拆小”这句话,听起来多耳熟。真要写“今年读二十本书怎么拆”,立刻懵逼:
是一个月两本?先读薄的?厚的留假期?突然加班咋办?
所以说写,就是逼自己动脑。只有手一抬,才发现脑子空。
写的过程,其实是你和自己的智商对线。
脑子还有个毛病,懒得离谱。
表达观点时喜欢撒网式模糊处理,动不动“可能”“大概”“好像”;形容感受又全靠“挺好”“有点难”。你以为谦虚稳妥,实际上是含糊其辞。写成文字,一页全是“我觉得”“或许”“差不多”,像一碗没放盐的面条,滑归滑,就是没味。
我也掉过这个坑。
早期记笔记,通篇模糊句式,看着还挺有文化。过几天自己重看,全成废话。后来干脆硬改,把“可能”删掉,把“我觉得”砍光。
结果整篇清晰了,逻辑硬气了,脑子也清醒了。
所以写作的意义,不在文艺,而在拆穿。你敢写,才能逼问自己:到底想说啥?到底认不认?那些模糊水词一删,逻辑的骨架全露出来。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没那么聪明,但笨没关系,能练。
写作,就是智商自救。
有些人把写作当日记,写完合上本,感动自己一整晚。那是心理治疗,不是表达。
真正的写作,是你丢话筒出去,希望有人接住。
别低估读者的耐心。三十秒内不说重点,他们就滑走。平台推荐像丈母娘,嫌你拖沓还挑剔。你得先戳到对方痛处,读者才有耐心听你讲故事。写文章像卖药,先让人意识到疼,才愿意听你开方。
如果开口就是概念堆砌,读者转身比翻页还快。
所谓“痛点思维”,其实是同理心。
写给谁看,就去找谁的困。职场人加班秃头,宝妈辅导作业爆血管,年轻人摸鱼又焦虑。你一句“今天又加班到凌晨”,评论区立刻排队喊“懂我”。
那一刻,读者不把你当高高在上的作者,而是和自己同病相怜的朋友。
因为写作从来不是炫技,而是陪伴。真话永远比漂亮话更稀缺。这个时代大家都忙着端架子,你肯放下身段说人话,读者就会留下来。
写作练的,不是辞藻,是逻辑;不是腔调,是清醒。谁都怕写不好,可写不好恰恰是常态。
别瞄别人的长篇大论,先试着把一件小事写清楚。
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别急着打分,挑一个让你卡壳的镜头,想想为什么打动你;学了新方法,别转身就忘,写几句明天怎么用。写得碎没关系,写得土也无妨。
关键是你在输出,你的大脑在开机。
更重要的,是别陷入“写给自己看”的舒适圈。写给自己爽一阵,写给别人才能长本事。问问自己,读者看到会不会转发、收藏、评论?如果没人有反应,那多半你只是对空气自述。
写作是交流,不是独角戏。
你真诚地掏心,别人才愿意驻足。
可以说,写作是最便宜的脑力保养。
健身要器械,冥想要课程,写字只需要一张纸、一个手机。每天写两句,把脑内的乱麻摊开,就已经在清灰除锈。
具体怎么练?先从删掉偷懒词开始。
什么“也许”“大概”“我觉得”,全删。其次,别攒着搞大项目。写作不是论文,灵感来一小撮就写。记录日常、反思琐事、聊点小感悟,越贴近生活,越有生命力。
最后,写给别人看,写给世界听,别关起门自嗨。
写着写着,你会发现思路越来越顺,口头表达也变利索。面对问题不再结巴,脑子像上了润滑油,思维咔咔转。
不让你写都不行。
与其天天焦虑“写不好”,不如立刻动手。
真可怕的,不是写烂,而是彻底不写。人会不会迟钝,跟年龄关系不大,跟输出频率息息相关。
长期只输入不输出,脑子迟早卡死。
所以现在,请试试打开备忘录,没事儿就写两句。别管格式、别求完美,就写你今天的困惑、好笑的事、一个灵光乍现的念头。
写出来,你会惊讶,原来思维还能这样流动。
码字这个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思维健身。
笔就是杠铃,句子是哑铃,写完一篇,汗没出,脑却轻松。你发现没?当代人的焦虑,不在没时间,而在太少思考。
输出,就是对抗混乱的良药。
所以别再等灵感。
写点小东西,管它几句几段。文字不求漂亮,只求真诚。你写的每一个句号,都是在告诉自己:
我这个榆木脑袋,也不是不能动嘛。
来源:湖北台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