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往,独辟蹊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2:00 2

摘要:刚刚收到周颖寄来的“《诗经》里的人间烟火”一书,不看内容,仅从书的外观,你就爱不释手了。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精美之至,文气十足。

——写在周颖“《诗经》里的人间烟火”出版之际

穿越千年,去诗经里走走。

刚刚收到周颖寄来的“《诗经》里的人间烟火”一书,不看内容,仅从书的外观,你就爱不释手了。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精美之至,文气十足。

设计上,收藏版的那种,可见匠心。

古典与浪漫相携,书脊的锁线胶订,竟然与现代封面无缝链接,仿若与你相约,从远方走来,牵你的手共赴一场先人的盛宴。一眼瞥见铺陈的淡蓝底色,半透明腰封里面,呼之欲出的蝶舞莺飞,玉兰花盛开枝头的淡雅状,像是探头与你打着招呼。当你翻开内页,尽如人意的纸张,四色插图与字体字号,哪一处都浸着编辑与设计者的细腻心思。你被感动,更被诱惑。

上古花草·语境重生。

封面提要总括:一场与花草语吟的自然共话。而腰封则提示你,这是一部散文诗唯美自然笔记。其实,它不说,你也知道。因事先读过草稿,且为之写过一篇文字,题目是《古风穿越:在泥土与芬芳中且悲且沉醉》。时间是2024年冬月,时隔不到一年,书籍印刷出版。

可喜可贺,再度感慨一番。

认识周颖多年,这位一直与文字较劲的人,时刻不停地琢磨,深度思考一些事物的关联,进而把《诗经》里的人间烟火催生,直至引燃。大致又过了一遍,发现有所改动。但框架与主体内容未变。唯一变化的还是,文字穿上了新衣,封面与彩页为其上古植物保暖。因旅途遥远。

之所以一读再读,关键三个理由支撑。

打破常规创意,思绪立体成像,显现气质美。

少见的文体,不知周颖是怎么酝酿出来的。他说,自己买了一些相关书籍,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也不能这么说,平日还要主持家务。书中四方面组合,每一篇的框架皆如是。即《诗经》原文、作者解读、原作释义与植物功能介绍。漫步在这样的建造空间,可享美境,不会带来疲惫感。可举目张望,舒缓焦虑。可动用心气儿,深入考量。

独出心裁的有形设计,表达意志被释放,被传递。

秩序的东西稳妥地被安置,谦卑地恭候,它在那里道破千年又复千年之久的私语,共话产生了。你于是,在古之唯美之地,一个人扎营,于山花烂漫中躺平,意识被调频至绿意丛生的盎然里面,搜索你想要的。然后,穿越至现代。回归,再叙。作者以这样的方式,把你带进节奏,逐渐浮现的往昔,随时可以变幻。

采撷之余,记下被你重视的,一段合成影像。

凝结的气质美,深入你心。

诗意解读,浪漫到身临其境,视角独特。

散文诗写作,是周颖的长项。他不紧不慢地把握文字语速,有时走出很远,一句话便可拉回至近处。其魅力在于柔和,灵性与诗意的字里行间,总能打磨出温度,触碰到读者的软肋。激情与光彩与思考的锁定,任谁都逃不掉。

用文字招惹“是非”,俘获观望者。

比如诗经中的麦性,“我行其野,芃芃(peng)其麦”,他以“走进麦田的麦子”为题,进行深度体验:“我感到我的芒刺和陇上麦子的芒刺,同一时间扎进彼此最暴露的部位,麦香的气息荡然无存。”

然后,以其哲学口吻道:“农耕时代麦子代表的是人心”。疼痛的浪漫,靠近的是灵魂。

一句话,刻进骨子里。

比比皆是的一块块农田一样的场域,走进哪一处,都不会空手而归。文字的核心解意,让你领略的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功能价值,那种延宕的絮语,给到你深省,甚至会让你浮想联翩。

作用于此的蕴藉,不想上岸。

知识信息含量大,凝结自然力。饱满充盈。

作者把一百余种上古花草,移至你的面前,可见其调度能力。如微菜、荇菜、蓼草、卷耳、荏菽、伐檀等,娓娓道来,使其在当代语境中重生。

好多的花草,你没听过,更未见过,也不知其实用价值。如蓼蓝,作者说它是“一种内敛的幽怨的女性元素。”孰知,它还是天然的蓝色染料和药用的一面。

还有你熟悉的改了名字的猕猴桃,原叫“苌楚”。

诗经曰:“隰(xi)有苌楚,猗傩其枝。”

他这样解读:“物种演变和进化,使苌楚这种植物的名字淡成一段历史。就这样,苌楚在植物学里廋成一条干瘪的名词。”

在你看来,这拗口的名字不及猕猴桃中听。你在威海那边的一个村庄,见不少人家都有种植,长到房顶上,真似猕猴一样的具象。当然,词义叙述中,还有它的另一种属性。

花草树木的引荐,陡增知识饱腹感。植物王国的自然力,透进一页页书纸里。

落地生根。

《诗经》里的人间烟火,值得一读。

还有其他的感受,比如文字与句式的悠远练达,贴切地融入自我的深度对白,古今衔接的流畅顺遂,上古的芳香被他一气儿带至现代等。

纯粹的私人体会,有感而发。

从文学的角度,你可以行走在诗意的堤岸,一览上古风情与人间烟火,纵横阡陌;从知识的角度,在玩味中寻往,即一个你不大知晓,或是很少涉足的领地,宽泛视野。

在此,感谢周颖,费了心思。

独辟蹊径,给力。

#秋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