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须籽粒有一种醇香的味道,我们本地的农牧民拿来制作糌粑,作为早餐和着酥油茶、奶渣一起食用。”白杨坪村村支书、九龙县孟董云尚雪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庆鹏说,“以前天须主要是自食自用,以我村为例,2021年前,只有两三户农户将天须粉拿来卖钱。”
省农科院科技人员(左二)在天须种植基地,与当地干部及种植户交流。
炒熟膨化的天须。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在甘孜州九龙县,当地农户祖祖辈辈种植的用于制作糌粑的苋科作物天须,近年来出现了由自用向产业化发展的态势。
对此,今年以来在当地实施的一项科研项目,有望实现省级层面对天须这一品种的认定,从而提高天须的知名度,拓展市场销路,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传统食物在“变形”
近日,在九龙县三岩龙乡白杨坪村的一间水磨房,一批炒熟的天须籽粒正在这里被碾磨成粉。
“天须籽粒有一种醇香的味道,我们本地的农牧民拿来制作糌粑,作为早餐和着酥油茶、奶渣一起食用。”白杨坪村村支书、九龙县孟董云尚雪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庆鹏说,“以前天须主要是自食自用,以我村为例,2021年前,只有两三户农户将天须粉拿来卖钱。”
据王庆鹏介绍,自2021年合作社成立后,才由合作社以8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天须原料,加工成天须粉后以20至25元/斤的价格销往县内外市场。同时,合作社还以天须为原料开发出了浓香型、清香型的天须白酒。自今年以来,首批2万斤已推向市场,市场售价分别达 380 元/瓶、180 元/瓶,在全县率先开启了天须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王庆鹏说:“天须的籽粒颜色有红色、黑色、黄色、白色。全村现已规模种植约700亩,每年4月、5月都可播种,在7月中旬至10月底都可收获,亩产量六七百斤。而成本是很少的,因为种子可以用自留种,天须不打药,只施农家肥。”
“天须耐干旱和瘠薄,芽苗可作蔬菜食用,籽粒可做糌粑以及开发成天须挂面等加工产品,茎秆和枝叶可当饲料。2021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天须具有一定市场发展空间,就谋划将天须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三岩龙乡乡长李清昊说,“2023年以来,我们建了5个产业基地,全乡通过净作以及在玉米地套作,天须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
认定品种助发展
据九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正高级农艺师杨永建介绍,在九龙县,天须种植面积有8000至10000亩,但目前,全县还没有对天须产业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
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依然在三岩龙乡。
“天须是苋科作物,似谷非谷,即通常所说的假谷物,可当杂粮用。它的蛋白质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且含量高,延缓衰老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适合开发成健康营养食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作物诱变育种研究中心主任蒋云说,“去年开始,我们课题组开展高原苋科作物高效种植合作示范项目,从全国各地收集天须种子,并于去年9月在三岩龙乡开展调研。发现这里红籽粒的天须非常有特色,但是长势不整齐、纯度不高,而黑籽粒的天须也存在纯度不够的问题。”
于是,从今年4月开始,蒋云团队在白杨坪村收集当地的天须种子,开展为期两年的天须多点品比试验,共分为 12 个小区,试验面积300余平方米。
据蒋云介绍,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当地的天须品种在省上得到认定,成为可推广的品种,助力产业化发展。目前,小区试验通过去除杂色籽粒和单株提纯等措施进行初步提纯,使红籽粒和黑籽粒天须的纯度都比原来大幅提高,到明年区试结束,有望达到品种认定要求。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