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敢在以太坊发债?山高控股4000万美金首单,藏着财富新信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00:03 1

摘要:先把专业词掰碎了说:代币化债券不是“发币”,是把4000万美元债券拆成区块链上的数字凭证,用以太坊的公开账本记流水。

盯着港股和数字资产跨界领域快6年,看到山高控股这波操作时,我第一反应是“国企终于敢踩这步了”。

不是小题大做——中国国企首次在以太坊公有链发4000万美元代币化债券,这事儿比表面看的刺激多了:

一半是火焰,烧穿了传统金融的围墙;

一半是海水,藏着连老玩家都怕的坑。

咱普通人别急着看热闹,这里面藏着未来投资的新门道。

先把专业词掰碎了说:代币化债券不是“发币”,是把4000万美元债券拆成区块链上的数字凭证,用以太坊的公开账本记流水。

山高控股这步棋,往小了说是给自己找钱,往大了说是给整个行业探路。

1. 对行业:撕开了“国企+公有链”的口子,香港坐实枢纽地位

之前总说区块链是“小众玩具”,国企更是躲着走——毕竟公有链去中心化、全球可查,和传统国企的合规要求像“矛和盾”。但山高控股联合金杜、广发证券(香港)搞成了,关键就在踩准了香港的监管红线。

金杜团队设计的结构很鸡贼:既用了以太坊ERC标准的“可编程性”(比如利息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打给投资者),又套上了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的“合规马甲”——明确这是证券型代币,承销商要持1类牌照,交易得走受监管平台。这一下就把“野路子”变成了“正规军玩法”。

更重要的是,这给香港送了份大礼。福田投控之前发过以太坊上的国资RWA债券,现在山高控股跟上,等于坐实了“香港是国资数字资产出海第一站”。要知道全球RWA规模2025年都快500亿美元了,香港这枢纽地位可不是白来的。

2. 对山高控股:融资成本砍半,还钓来了“新钱”

山高控股太需要这波操作了。它旗下新能源业务刚拿了8.68亿贷款 ,算力业务要建数据中心,全是烧钱的主。传统跨境发债有多麻烦?结算要等T+2甚至更久,中间环节抽成不少,融资成本动不动就5%以上。

但代币化债券是“降本神器”:以太坊上结算几小时搞定,省去托管行对账等环节,交易成本比传统低85%。

而且以太坊是全球流量入口,这债券天然能对接黑石BUIDL基金这类玩RWA的机构资金——以前国企发债只能找传统银行,现在连数字资产基金都能成为金主,融资渠道一下宽了。

敢啃“以太坊发债”这硬骨头,等于告诉市场:“我不仅有钱,还懂新玩法”,这比单纯回购股票管用多了。

别急着吹“国企创新天花板”,这步棋里的风险能噎死人。以太坊不是保险箱,国企的身份反而可能让风险被放大。

1. 技术风险:公有链的“透明”也是“软肋”

以太坊的账本是公开的,谁都能查债券的持有和流转——这对合规是好事,但也给黑客留了门。

之前有代币化债券平台因为智能合约有漏洞,刚发完就被偷了2000万美元。

山高控股虽然找了金杜把关,但以太坊上的攻击手段层出不穷,万一智能合约出个BUG,国企的脸可丢不起。

更头疼的是“技术依赖”。这次广发证券(香港)当“区块链代理人”,等于把技术命脉交出去了。

ASX(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之前搞区块链项目,就因为和技术方闹掰直接黄了 ,山高控股要是遇到这情况,后续兑付都成问题。

2. 监管风险:今天合规,明天可能就不合规了

香港的数字资产监管是“边走边改”,2025年刚过《稳定币条例》,明年说不定就出新规。山高控股这债券用了“英国法律管辖+香港监管”的组合拳,看着稳妥,但跨境监管协调就是个“雷区”——万一两边政策对“代币持有人权利”的定义不一样,投资者起诉都不知道找哪边。

更关键的是“零售投资者门槛”。香港现在只允许专业投资者买这类代币化债券,要是以后开放给散户,山高控股作为国企,还得应对一堆“看不懂就骂”的投诉。

之前有代币化产品因为散户嫌流动性差闹维权,国企遇上这事儿,舆论压力能压垮项目。

3. 市场风险:流动性可能是“伪命题”

别被“以太坊全球流通”骗了,代币化债券的流动性没那么神。现在全球RWA代币大多是“白名单交易”,只有合格投资者能买,持有人数量少得可怜。

山高控股这4000万美元债券,说不定就被几家机构包圆了,想转手都没人接。

而且传统机构对“公有链”还是犯怵。

很多银行的风控系统根本不认以太坊上的资产,就算山高控股是国企背书,人家也怕“技术问题影响兑付”。

福田投控的“福币”找了汇丰做市才稳住流动性,山高控股要是后续没做市商接盘,这债券就是“死资产”。

骂归骂,夸归夸,山高控股这步棋的战略意图很明确:不只是为了融4000万,而是要抢“国企数字化转型第一股”的位置。

它的算盘打得精:新能源和算力是国家战略赛道,需要持续融资,代币化债券刚好能对接国际低成本资金;

香港是数字资产枢纽,在这搞创新能拿到政策红利;以太坊是全球最大的公有链之一,用它发债等于拿到了“技术背书”。

这三者一结合,山高控股就从“传统基建公司”变成了“科技+金融+产业”的复合型玩家。

对普通人来说,这事儿的意义更实在:以后国企发债可能不用再“门槛百万起”,说不定能像蚂蚁的充电桩RWA那样,1块钱就能参与;而那些还在说“区块链是骗局”的人,可能要错过下一个投资风口——毕竟黑石、纳斯达克都在抢RWA赛道了。

收尾的大实话

山高控股这波操作,像极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国企”:勇气可嘉,但螃蟹壳也可能卡喉咙。

火焰是真的——它撕开了传统金融和区块链的口子,给国企融资指了条新道;

海水也是真的——技术、监管、市场这三座山,哪座都不好翻。

至于“能不能抄作业”?普通人别着急冲,先看这债券的后续流动性和兑付情况;

但得记着这事儿——当国企都开始在以太坊上发债,说明数字资产真的要“走进现实”了。

未来的财富机会,可能就藏在这种“火焰与海水交界”的创新里。

来源:未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