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年,在中国的最基层,也就是农村与工厂,经常能见到“工作队”(有的也称“宣传队”,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的身影。这些工作队,大多是被派到基层开展工作的,目的是为发动群众,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当然,另外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密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前些年,在中国的最基层,也就是农村与工厂,经常能见到“工作队”(有的也称“宣传队”,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的身影。这些工作队,大多是被派到基层开展工作的,目的是为发动群众,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当然,另外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密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是与群众实行“三同”,即:与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其实,真正做到“三同”并不容易。“同住”最简单,反正在哪里也是睡觉;“同劳动”也不太难,不过就是参加劳动,累一点罢了。“同吃”就不一样了。你可以试想一下,就是在眼下,中国的最底层过什么苦日子的没有?何况是几十年以前,基层老百姓日子的苦,就更可想而知了。再说,有的还不仅仅是生活水平低,还有个生活习惯的问题。有乡下人懒的要命,平时家里乱的根本就进不去人;碗筷脏兮兮的,洗碗的时候,那些粥疙疤都没有洗净;有的妇女做饭的时候,也不洗手,鼻涕腾腾的,做着饭就不时甩一把鼻涕,做出来的饭,令人难以下咽。但是,没有办法,闭着眼,捏着鼻子也得把饭咽下去。
工作队到各家各户吃饭,是事先排好了顺序的,今天你家,明天他家,风水轮流转。有一个派饭的小牌牌,上面排着各家的名字。工作队要到谁家吃饭,头天晚上,上一家就把那小牌牌送到下一家去了,那一家就提前准备。上级是有要求的,平时老百姓吃什么,工作队员就得跟着吃什么,不允许挑饭食。我清楚的记得,有一位女队员,面目清秀,皮肤白皙,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声音又低又细,是叫人一见犹怜的那种。她是个回民,不吃猪肉,为了防止尴尬,她在群众会上提前作了说明:“我是个回民,不吃猪肉。除了猪肉,吃什么都行。”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社员们的态度也不相同。条件好一点的,饭食就好一点。因为我父亲是队干部,与工作队员们经常打交道,我们家就属于态度较好的一种。不但吃白面,有时还要炒几个菜,喝点小酒什么的。 比如1976年2月13日,宣传队刘玉栋、牛德昌、张广耀轮到在我家吃饭。我在日记中记下了那天的“饭谱”:
晨:粥、烙饼、炒菜。
午:炒菜喝酒、包饺子。
晚:小米饭、炒菜、烙饼
对我们家来说,这已经是招待客人的最高标准了,工作队到社员家去,一般是吃不到这样的好饭食的。不过大部分人家从面儿上也能过得去,自己吃什么就让他们吃什么;有些人就不行了。有的是家里确实没有条件,拿不出好东西给他们吃;有的却是有条件,故意不给他们吃。比如对干部有敌意的,或是故意让他们看看家里穷的等等。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邋遢人家,见了他家的饭根本不敢下嘴。
遇到后一种情况,工作队员心里就叫苦不迭,有的只能勉强下咽;有的实在咽不下去,就找借口躲过去:或是回家,或是借口开会不知躲到什么地方改善生活去了。等回来的时候,已经轮到另一家了。可能是有人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有的管饭,有的不管饭;也许有人故意给工作队出难题,有人就提意见了。大队干部为了照顾工作队,就把那小牌牌上面注明几月几号,轮到谁家就吃谁家。大家这才不说什么了。
“三同”的作用,不能说一点也没有。通过在社员家吃饭,确实能了解到一些群众的疾苦。不过,在那个年代,即使他们了解了这些真实情况,恐怕也不敢如实的向上汇报。倒是有的队员或是出于同情心,或是为了讨好管饭的人家,有时候就主动帮着申请一点救济粮,从客观上是为社员解决了一些困难。不过收到的也不完全是好的效果。有的人一看谁家管的饭不好,谁家就能吃上救济粮,索性也不做好饭了。工作队员们有苦说不出,自己种出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下去,背地里却免不了自怨自艾:“善门易开不易闭啊!”
来源:肖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