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中和: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青年与创意共筑可持续发展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23:17 1

摘要: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评论员 上官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青年人的创造力与跨领域的合作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评论员 上官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青年人的创造力与跨领域的合作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近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助力碳中和: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项目总结研讨会,标志着这个为期三年(2022-2025年)的项目一期圆满收官。

该项目通过助力青少年气候行动、森林保护行动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实践,赋能全国各地青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近1万名青少年参与。

项目成果:青年成气候行动主力

“助力碳中和: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项目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指引,三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指出,科学教育、STEM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赋能青年、使其成为当下变革者和未来领导者的核心途径。

项目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具体成果:

建立了覆盖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4个国家公园和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热带雨林科普教育基地

制定了海南长臂猿种群野外监测技术规范,出版了3本科普读物,开发了4套校本课程

资助了30余名全球青年气候大使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并动员了40名清华大学志愿者开展气候主题支教活动

这些成果彰显了青年人在气候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真正的变革推动者。

多元探索:碳中和的创新路径

在全国范围内,各种创新实践正在为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一张图”系统以其跳动的碳汇数据、清晰的项目分布,直观展现着“龙江绿碳”品牌的发展成果。

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绪珉表示:“过去提起黑龙江的森林,人们想到的是木材、是生态屏障。如今,‘龙江绿碳’让这片林海成为可交易、能增值的‘绿色资产’。”

黑龙江森林碳储量约57亿吨,占全国的1/10,面对如此巨大的生态财富,当地探索出了多种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在“碳汇+司法”领域,省林草局、省法院等7家单位共同签署《“生态执法司法+林业碳汇”协作框架协议》,探索开展认购林业碳汇替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与此同时,信息通信行业也在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在第三届“新绿杯”信息通信行业赋能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四川省通信行业16个项目从全国40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

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优质项目获得专家高度认可,如成都电信“5G+绿色边缘算力节点”、四川移动数据中心AI节能调优项目等,展现了信息通信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的减碳潜力。

文化视角:汉字艺术中的可持续哲学

不止是绿色资产和气候变化,在可持续发展行动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如中国青年艺术家李海湖的“天书回篆”汉字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可持续性的思考视角。

李海湖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宇宙,藏着我们祖先看待、记录和沟通世界的方式。”

这种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

李海湖在谈到他的“天书回篆”创作理念时表示:“我的设计试图在古典艺术基础上构建一套符合当代审美的新视觉语言。”

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思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既尊重传统智慧,又面向未来挑战。

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李海湖强调:“一味模仿古人,字体难以适应独特的呈现;完全抛开传统,汉字则会失去灵魂。”

这种平衡智慧同样适用于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我们需要从传统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同时结合现代科技与创新思维。

展望未来:青年引领与跨领域合作

随着项目一期的圆满成功,“助力碳中和”项目二期已在规划中。与会人员在总结项目一期经验的基础上,讨论了新的目标、拓展的合作伙伴以及创新的实施机制,以确保项目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产生更大影响。

夏泽翰教授表示:“过去三年的实践表明,青年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真正的变革推动者。项目二期将延续这一势头,进一步赋能青年,让他们成为气候行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引领者。”

在文化领域,李海湖也提出了推动汉字艺术和文化出海的三大工程:

汉字艺术走入100个国家的文化出海工程

以天书回篆为载体,免费授权培育100个连锁品牌

天书回篆走进100座中国名山文旅工程

这种文化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结合,将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新的路径。

正如李海湖在谈及汉字设计时所说,“未来的汉字设计,应当既能向内深入挖掘传统精髓,又能向外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可持续发展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需要向内深入挖掘传统的生态智慧,同时向外探索跨领域、跨文化的合作路径。

当青年的力量与文化的智慧相结合,当科技的创新与生态的保护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同步分发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聚合媒体

责任编辑:胡宇春

来源:华闻CN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