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之前我也被那种“电商零成本、实体店必死无疑”的说法带偏过。后来跟做直播的老刘、做服装的朋友小李、还和开了十几年小店的张姐聊了几次天,才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电商没有门面租金,所以就轻松赚钱。但事实是,成本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形式变了,
别再被“电商碾压实体店”的童话骗了:我跟几十个卖家聊明白的三个真相
说实话,之前我也被那种“电商零成本、实体店必死无疑”的说法带偏过。后来跟做直播的老刘、做服装的朋友小李、还和开了十几年小店的张姐聊了几次天,才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电商没有门面租金,所以就轻松赚钱。但事实是,成本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形式变了,但压力一点没少。
首先,所谓的“线上房租”比想象更隐蔽也更高昂。平台会收技术服务费、年费和销售佣金,按销售额抽成这件事看起来合理,但当卖得多时这部分成本也迅速放大。更重要的是流量成本,这个比房租更难预测。像我朋友做女装的,旺季投词、买流量包,单月推广费能顶上一家街铺两三个月的房租,可转化不稳,投得多并不等于赚得多。这种支出不像实体店的房租那样固定,平台规则和算法一变,投入就可能变成无底洞。
其次,囤货的压力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消失,反而变得更集中、更致命。很多中小商家被迫批量进货以拿到更低的单价,也为了保证发货速度和参加大促需要备货。我的一个卖家朋友为了双十一提前囤了几十万库存,最后销量没跟上,折价清仓,净亏了好几万。实体店虽也会有滞销,但可以靠橱窗、老客户慢慢消化;电商的商品一旦过季或被新款替代,清库存的成本往往更高,利润空间也更容易被压没。
再者,电商和实体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两条赛道找各自出路。实体店的体验和即时满足仍然不可替代,这一点在家具、试衣和餐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反,电商的便捷和品类广度是明显优势,但前提是商家能控制推广成本和库存风险。现在看到的不少成功案例,都是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做的。比如我朋友小张的咖啡店,线下做体验吸引社群,线上做复购和预售,既保住了体验又分散了销售风险。这种混合模式比单打一方更抗风险。
说到可操作的应对方法,先别急着开刀换模式。调整策略可以从小处入手:优化货品结构,把高周转的小件和有长期复购的品类作为主力;在推广上把重心从单次冲量转为社群运营和私域沉淀,降低对竞价流量的依赖;在库存管理上实行按季备货、分级管理和与厂家谈周期性回购或一件代发的可能性。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短期流量上,要把流量和库存的关系当作一门会计学去算清楚,做到心里有数。
最后,说一句不够温柔的现实话:没有谁比谁更容易,只有谁更懂成本和客户。电商不是无房租,只是把“房租”从砖瓦变成了规则、流量和算法;实体店也不是靠颜值活着,它要用体验和服务换回每一笔门店成本。未来的走势可能是更多店家走向线上线下的结合,更多电商尝试轻资产、差异化小众定位,能活下来的不是最会喊口号的,而是最会算账和最懂用户的。
你身边做电商或实体店的朋友,最近最让他们头疼的是什么?说说你看到的真实案例和感受吧。
来源:小夏科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