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象州县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训班成功举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0:34 1

摘要:9月15日在百丈乡开班的这场培训,看起来不像传统的农业讲座,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在雄出席、72学时、线下8天线上1天、实践比例高达57.1%,这些数字本身就像一张明确的时间表,告诉人们这次不是走过场。我觉得有两种声音会同时出现:一部分人会期待这是改变的起点,另

72学时+AI实操!象州这场“智慧农业”培训,能把田地变成网红生意吗?

9月15日在百丈乡开班的这场培训,看起来不像传统的农业讲座,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在雄出席、72学时、线下8天线上1天、实践比例高达57.1%,这些数字本身就像一张明确的时间表,告诉人们这次不是走过场。我觉得有两种声音会同时出现:一部分人会期待这是改变的起点,另一部分人会怀疑这能不能真正转化为田间的收入增长。

说实话,课程设置很有看点,也暴露了现实的关键点。主讲阵容既有广西农牧工程学院的李林,也请来了卡蒙科技的李晓刚,还有螺霸王食品科技、柳源农机、汇萃本草瑶药、宏源生态等实训基地作支撑,这种理论与落地企业结合的安排,能让学员既听到前沿技术(比如AI赋能、智慧管理),又看到真实的生产线和市场链路。这就意味着,参加的人不仅学“怎么做”,还能看到“别人怎么卖”和“供应链长什么样子”。

我朋友小李就是那种典型案例。几年前他参加过类似的电商+农技培训,回村后开始做短视频,学会了基本的拍摄、包材设计和单品定位,第一年每月多收入三千多元,第二年因为没形成稳定供应和品质把控,生意又掉回原点。这说明了一个简单但常被忽略的逻辑:培训能教你工具和思路,但转化成收入必须有持续的执行、品质管理和市场反馈机制。

那么,怎样把这次培训的机会真正变成可复制的收益路径?首先,学员在现场要把“账号定位”和“产品故事”当成必须完成的作业,别只学技术不学讲故事。其次,回村后需要建立一个最小可行的供应链样板:选一两款最有差异性的产品,把从田间到包装再到快递的每一步定好流程,哪一步出问题就去解决哪一步。再者,数字化不是口号,建议把学到的智能农业工具先用在小块试验地上,记录产量、成本、病害发生率,三个月一评估,数据不说谎。最后,和当地能提供稳定加工或配送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次培训访问的企业正是最容易建立合作的起点。

组织层面也有改进空间。说白了,很多好课程容易变成“发一堆证书然后散会”。如果培训能在结业后提供三到六个月的跟踪辅导,安排电商实操的直播间资源和支付对接,甚至帮助对接小额信贷或合作社模式,那学到的东西才更可能落地。培养“高素质农民”不只是一次性知识输入,更重要的是把学员变成有能力解决问题的经营者。

从趋势看,数字赋能和乡村品牌化会是近几年持续的方向。AI能在产量预测、病虫害预警上节省成本,短视频和直播能缩短农产品到消费者的路径,但同时意味着市场竞争更白热化,物流和质量控制也变得更关键。对于年轻一代愿意回乡创业的人来说,现在是机会,也是必须更专业、更耐心的考验。

我个人觉得,这类培训如果能把学习变成“可验证的改变”,比如每位学员带着一个两个月内可实现的商业计划回去,并且有专人跟进,这次课程的价值就不只是72小时的知识堆积,而是能真正变成未来几年的增长动力。你如果在农村或者有亲友参加过类似的培训,或者你自己尝试过把农业和新媒体结合,告诉我,你经历过哪些尴尬的失败和意外的成功?说说你的故事和看法,我想听听真实的声音。

信息来源:通讯员 徐福成、孙桂容,2025年9月15日

来源:小雨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