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时节,西江两岸稻浪翻金,瓜果飘香。9月28日,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迎来广东省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活动。昔日宁静的乡村,此刻化作欢乐的海洋,全省农民朋友与八方宾客齐聚于此,共庆丰收,共享喜悦。这里,农民是绝对的主角,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故事、他
秋分时节,西江两岸稻浪翻金,瓜果飘香。9月28日,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迎来广东省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活动。昔日宁静的乡村,此刻化作欢乐的海洋,全省农民朋友与八方宾客齐聚于此,共庆丰收,共享喜悦。这里,农民是绝对的主角,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创造,构成了丰收节最动人的风景。
9月28日,广东省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肇庆市高要区铁岗社区举行。图为丰收集市人潮涌动,各地土特产集中亮相。 记者 刘春林 摄
新农人登台
讲述汗水浇灌的丰收路
主会场舞台,聚光灯下,4名主持人中,有两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茂名化州的“化橘红哥哥”廖志略和肇庆德庆的“贡柑妹妹”陈慧。他们没有专业播音腔,却带着泥土的芬芳与产业的蓬勃气息。廖志略将家乡的土特产化橘红做成百亿级大产业;陈慧则把小贡柑卖向了国际大市场。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新农人”扎根乡土、成就梦想的生动注脚。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分享环节,成了乡村振兴一线奋斗者的高光时刻。广州增城的种粮姑娘莫丽贤,声音清脆地分享着她辞去企业高管职务、带领300多户老乡将丝苗米卖向全国的故事;阳江的“现代渔夫”郑百解在深远海开辟广阔渔场,年收优质海水鱼数千吨;梅州兴宁的王梓颖带着2000多户农户养起了“致富鸽”;江门开平塘口镇的曹雪芬则分享了将旧粮仓变身先锋书店、吸引“新乡人”激活乡村的精彩实践。
高要本土的新农人同样熠熠生辉。“虾二代”梁光铖的故事尤为动人。“90后”的他,从银行辞职回乡接手父亲的罗氏沼虾养殖事业。他联合养殖户成立合作社,三年多集约1200亩虾塘,推广标准化养殖,成立运输车队直通市场终端。“我们要把养虾的效益牢牢留在当地,留给乡亲们!”他语气坚定。陈伟强、韩金良、黎秋光在科技养殖领域深耕,黄锦聪、余业飞推动农业机械化变革,陆树友、罗远君在特色种植上开拓,夏冠新、梅浩林专注特色养殖……这些名字,如同散布在肇庆乡村的种子,在惠农政策的春风吹拂下破土成长,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舞台一侧,由港澳流动渔民代表、广东新农人和乡村网红等联袂带来的节目《刷刷我们的丰收季》,以时下最流行的直播形式,将广东各地的土特产在“云端”展示,手机这个“新农具”,流量变销量的“新农活”,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丰收集市旺 岭南“丰”味飘香
主会场一侧,丰收集市人声鼎沸,香气四溢。广东21个城市,特别是肇庆各县(市、区)的特色农产品齐聚一堂,宛如一场岭南“丰”味的盛宴。
高要作为“中国罗氏沼虾之乡”“中国肉桂名县”,其特色产品自然是集市上的明星。“高要高桂虾”系列产品展位前围满人,肥美的罗氏沼虾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询问。现场还特别设置钓虾体验区,两个大水池旁排起长队。一位阿姨用特制钓竿成功钓起一只虾头近乎婴儿拳头大小的罗氏沼虾,脸上笑开了花,她悄悄告诉记者秘诀:“要用鱼钩小心钩虾尾,得有耐心!”二十分钟的体验时间里,钓上来的虾都归参与者所有,这让体验活动充满乐趣。
产自高要大湾镇的黑皮冬瓜,以其“百斤巨人”的姿态重磅登场,引得市民抢购。“这冬瓜王,看着就喜庆!”一位大叔抱着半人高的冬瓜,乐呵呵地准备带回家。旁边,金渡花席编织的新潮箱包、新桥洋篮制作的精美工艺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教学,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体验。小湘镇的香纱咖啡、禄步镇的双马菠萝、金利镇的剑花、金渡镇的番石榴、莲塘镇的高桂花生、大湾镇的麦溪鲤麦溪鲩、乐城镇的陈皮、河台镇的黄金菊、南岸街道的疍家糕……高要土特产琳琅满目,通过现场媒体的直播镜头,拓宽着销路。
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部署,来自全省各地及多家头部电商、新媒体平台、采购商共同发起农产品促消费行动。肇庆、汕头、韶关、湛江四市有关代表现场发布“庆丰收·促消费”金秋消费季大礼包,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及促消费政策措施,为丰收的喜悦再添一把火。
乡情与科技融合
和美乡村绘就新画卷
丰收节不仅是物质的丰收,更是文化与精神的盛宴,是传统与现代在乡村沃土上的深情拥抱。
在铁岗社区广府金绣工坊二楼,一场“媒体+”广东(高要)乡村运营研讨会举行。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和乡村运营一线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探讨铁岗社区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成功经验。金渡镇党委委员谭志毅分享了“挖、统、联、丰、造、强”六字诀发展路径;玉瑶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俊彤分析了铁岗依托区位、生态和群众基础三大优势发展的潜力;暨南大学教授刘义强则点赞铁岗创新运用“五步法”改造农房外立面,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将红砖和青砖的缺点变为岭南建筑特色的优点,真正实现“让美丽风景催生美丽经济”。
文化交融的动人场景在舞台上演。一支由十余名在高要区金利镇工作的贵州孃孃带来的侗族芦笙舞,赢得阵阵掌声。她们头戴银饰,身着色彩斑斓的贵州特色刺绣盛装,特别是领舞吴春霞身上那件由妈妈亲手绣制的胸围肚兜,图案繁复,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一跳舞,就好像回到了家。”吴春霞感慨,她们在金利工作生活十年,见证了这座“五金之乡”的变迁,也把家乡的文化带到了第二故乡。当主持人提到金利镇近期在“村超”足球比赛中勇夺冠军时,台上的贵州孃孃们露出自豪的笑容。
科技兴农的硕果同样令人惊叹。会场入口处,四个重达300斤的航天育种巨型南瓜成为“网红”打卡点。“这是真的吗?”来自金渡镇黄坑村的农民莫永梅仰头惊叹,她种了一辈子南瓜,从未见过如此巨物。高要农投有关负责人刘以良笑着解释,这是科技的力量,并透露正计划引进此类品种。另一边,高要供销社的妇女指尖翻飞,以桂皮为纸,金丝为墨,进行着“广府金绣”这一非遗技艺的创新实践。三百年金绣技艺邂逅千年肉桂香材,碰撞出“双非遗”融合的璀璨火花。
漫步铁岗社区,光伏球场作为主舞台焕发新活力,屋顶咖啡等新业态悄然生长,传统村落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连片的虾塘边,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古朴的巷弄里,电商直播将特产销往全国。
夕阳西下,丰收节的欢庆渐入尾声,但丰收的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知肇分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