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公菩萨”成为“酒鬼”俗名,并不是村民说说而已的。我的奶奶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搞的是大集体;每逢过年过节。生产队的几个负责人,就会组织酿酒;然后把酿好酒,按照人口数分发下去,让村民享受节日的快乐。
文章中的名字,地名纯属虚构的,其中部分内容情节也是虚构的。烦请读者选择性阅读。
“包公菩萨”成为“酒鬼”俗名,并不是村民说说而已的。我的奶奶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搞的是大集体;每逢过年过节。生产队的几个负责人,就会组织酿酒;然后把酿好酒,按照人口数分发下去,让村民享受节日的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上
网络图片不代表任何人物
然而,包公知道生产队上酿酒时,他总是想方设法躲在酿酒的厨房里,趁晚间人少时,“偷偷”顺手牵羊,弄些酒回家喝着。我奶奶还说:有一年的中秋节,生产酿酒时,“包公菩萨”以同样手段,“窃酒”,结果被刚好来酿酒厨房,把酒入库的会计A某某碰见了。不过碍于情面,A某某只叫包公把酒放下,让他回家了,从那以后,每逢过年过节时,队上都会多分二斤烧酒给他的。附近的几里村庄都晓得“包公菩萨”酒鬼的来历。
在那个大集体的时代里,包公是一个被队里认定是一等劳动力。干起农活来是非常厉害的,无论耕田犁地。还是插秧播种,都是队上数一数二的一把好手。但是由于包公菩萨的性格孤僻,古怪的样子;与老婆离婚后一直都单着的。不过,有一点让我们幸遇的事,就是他还心系着自己的儿子。只要一有空闲,包公菩萨就带上孩子爱吃的东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分田到户了,“包公菩萨”也不例。分到了一亩多的水田和几块土地。有了自己的耕地后的他更是一心一意扑在耕地上。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啊,包公菩萨无论水稻的丰收,还是地里蔬菜样样都好。他总对我奶奶说:你们人口多,蔬菜不够吃。到我那块土里去摘着吃吧!农忙季节,包公菩萨见到我家劳动力少,孩子们都没有长大的情况下。他总是喜欢来帮助我的家,从此以后,他成为了最“铁”邻居(未完待续)。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微信
来源:匆匆忙忙780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