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第一天,晨光刚透进教室,我便早早来等候学生报到。忽然,一缕缕馥郁的桂香迫不及待地钻进鼻孔,顿令我神清气爽。抬眼向窗外望去,校园的桂花树上已缀满金色小花,我恍然发觉:金秋九月已至,又是一年丹桂飘香季。
开学第一天,晨光刚透进教室,我便早早来等候学生报到。忽然,一缕缕馥郁的桂香迫不及待地钻进鼻孔,顿令我神清气爽。抬眼向窗外望去,校园的桂花树上已缀满金色小花,我恍然发觉:金秋九月已至,又是一年丹桂飘香季。
我迫不及待地走到教学楼南面的桂花树旁,还未近身,那股馥郁香气便愈发浓烈,像一床柔软的香绒被,轻轻裹住了周身。抬眼望去,整棵桂花树像撒了一把碎金;繁茂的枝叶层层叠叠,深绿色的椭圆形叶片边缘带着细密锯齿,在晨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将细碎的花朵映衬得愈发亮眼。
走近花坛细看,桂花并非一朵朵孤立绽放,而是成串成簇地凝聚在枝头——这份凝聚力,多像我们学校老师们团结协作的进取精神啊!为了探寻当地彝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老师们披星戴月开展集体备课与课例研修。晨光还未穿透山雾,教师办公室的灯便已点亮:语文组老师围坐桌前,正用彝汉双语逐字打磨《桂花雨》的教案,把课文里的江南乡愁,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山间风物;数学组则在黑板上画满示意图,将抽象的几何图形,拆解成彝家火塘边的器物形状。
课间休息时,老师们又聚在走廊交流课堂反馈,笔记本上记满了“用彝族谚语导入更易理解”“小组讨论按彝家传统互助模式分组”等细节。这份如桂花般紧紧凝聚的力量,正一点点搭建起适配纯彝族学生的教学桥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熟悉的文化语境里,稳稳迈向知识的远方。
一阵风拂过,桂花的香气愈发醉人。望着花坛里满树桂花,我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老师们辛勤耕耘的身影:夜深了,一轮明月静静悬在校园上空,皎洁月光倾洒在金黄的桂花上,桂花也将缕缕馥郁芳香无私地漫进校园。此时,教师办公室的灯仍亮着:有的老师在批改作业,红笔在作业本上轻轻游走,时而圈画重点,时而写下鼓励的评语;有的在撰写教案,键盘敲击声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交织,屏幕上密密麻麻列着贴合彝族学生的教学思路。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与灯光交织,把身影拉得很长,也让这份深夜里的坚守,多了几分温柔的力量。
正当我沉醉于桂花的芬芳时,已有学生陆陆续续走进校园。听着孩子们一声声甜美的“老师好!”,我心里满是自豪,也深知肩上责任之重。我们的学校——叽拉完小,坐落于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五台山脚下,是一所纯少数民族寄宿制山区小学。不一会儿,所有师生便到齐了。“一天之计在于晨”,师生们迅速投入紧张而有序的忙碌: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摆放课桌椅。低年级孩子踮着脚擦黑板,额角沾了灰也不在意;高年级学生主动扛着拖把,在走廊里来回忙碌,水花溅起又很快被擦干。宿舍内,老师帮新生铺好碎花被褥,手把手教他们叠出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教室里,课桌椅摆得笔直,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崭新的课本上,偶有几声清脆的笑声从角落传来,和着窗外的桂香与鸟鸣,成了开学第一天最动听的旋律。
“最是书香能致远”,到了第二天,我们便踏上神圣的讲台,为孩子们开启新学期的学习之旅。朗朗读书声回荡在彝山小学的校园里,书声与桂香交织,漫过校园的每个角落,点亮了孩子们求知的热望,整个校园都充盈着温润的诗意与向上的力量。
课间漫步校园,那缕熟悉的桂香又萦绕鼻尖,比开学首日更添了几分醇厚。金黄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飘落:有的落在教室窗台,与孩子们笔下的字迹相映;有的飘进操场,跟着奔跑的身影打转。我忽然明白:这桂花的香气,早已不只是秋日的点缀——它藏在老师教案里的彝汉双语注释中,融在学生作业本上愈发工整的字迹里,更飘在孩子们因解开难题而绽放的笑脸上。
又一阵桂风吹过,携着书声的清甜漫向远方:越过五台山的林木,淌过校园旁的田野。这香气里,有坚守的温度,有成长的喜悦,更有大山里孩子们奔向未来的憧憬。来年金秋,当丹桂再度开满枝头,定会有更多求知的眼睛被点亮,更多梦想在书声与花香中悄然萌芽。而我们,依旧会守在这彝山校园里,伴着岁岁年年的桂香,把知识与爱轻轻播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让这份温润的诗意与向上的力量,永远在山间传递。
张美存,高级教师,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现从教于禄丰市中村乡小学,工作之余酷爱写作,有数十篇作品发表于《学习强国》《云南政协报》《彝族人网》《楚雄日报》《楚雄教育》《禄丰教育》《龙乡文艺》等。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