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年,时光不语,却已用数据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6560元,增长到如今的36840元。
川观新闻记者 徐浩煊 制图 李文星
一条下山路,满目气象新。
20年前,仪陇县城正式搬迁,从金城山腰“下山”,来到嘉陵江岸。
20年,时光不语,却已用数据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6560元,增长到如今的36840元。
从迁城到发展,最可感的是仪陇人。三人三切片,在他们的讲述中一起听仪陇发展新故事。
见证的人
“当好新县城的‘当家人’”
一张泛黄的2005年老地图,几枚锈迹斑斑的旧门牌……在仪陇县新政镇居民黄天伦家中,这些看上去是“废品”的老物件,却是他精心收藏的“宝贝”。
今年51岁的黄天伦是土生土长的新政人,从小便在新政老街长大,也见证着这里20年来的发展。“看,这是老新政镇的街道,窄得很,对面住户炒菜,我家都能闻到香味。”黄天伦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幅手绘街巷示意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曾经的店铺、单位和老邻居的住址。
黄天伦手绘的新政老镇地图。
2003年,国务院批准仪陇县政府驻地由金城镇迁至新政镇,一场规模空前的城镇变迁拉开序幕。彼时正值壮年的黄天伦,亲眼见证着熟悉的街景,在推土机轰鸣中改变。“这张是2005年拍的老码头,现在那里是滨江大道了;那一组照片记录了县政府大楼从奠基到封顶的全过程。”在黄天伦看来,每张照片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串联起来,便是仪陇新县城从蓝图到现实的记录。
“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新政人,有义务当好‘当家人’,让搬迁而来的人们生活有奔头。”随着新县城的建设发展,大量“新市民”涌入新政镇。面对新居民对环境陌生、邻里不熟等诸多适应难题,黄天伦还加入到社区工作的队伍中。
从事社区工作19年,现在的黄天伦,不仅是南门社区的党委书记,还成了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的县人大代表。他所在的南门社区,连续四年被评为仪陇县物业管理先进集体。
数据显示,县城迁建20年,新县城的人口从2万增长至18万,增长了8倍多。人口的增加也聚集了县城的“人气”,建成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21平方公里。
回来的人
“不让返乡的孩子们失望”
“花400元租一组婚纱,给村里老人拍婚纱照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最近,请全村老人旅游走红的仪陇“95后”年轻人周建康,又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出圈”。视频中,他提前准备了婚纱西装、假花道具,为村里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爷爷婆婆们“补”上人生心愿。
周建康和洞磬沟村。
1995年出生的周建康,毕业于成都一高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因想回到农村父母身边,2019年底,周建康辞去成都的工作,回到老家洞磬沟村。再回故乡,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村有马路,户户通公路,家家有小车。
如何才能在农村老家闯出一片天?周建康从卖李子入手,聚焦电商直播带货,经过6年来的磨练,成了一名乡村电商达人。去年,他靠卖李子赚的二十余万元,给村民发工资,少则五六百、多则一千多,为老人们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洞磬沟第一届春节晚会。
在周建康看来,日子稳得住,才更有盼头。今年,他还办起“村晚”、摄影展、吃西瓜比赛,在村中接待外国来华旅游团。
像周建康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仪陇年轻人回村,当地也出台专项政策,向他们伸出橄榄枝。“铜鼓是传统农业乡镇,农产品销售至关重要,乡上会争取政策,不让孩子们失望。”周建康所在的铜鼓乡党委书记闫国举说,要全力支持周建康把农产品带货做大做强,带着村民把日子过红火。
留下的人
“来了仪陇就是仪陇人”
“我们将加大投入,争取在未来两年内完成三到五亿的销售计划。”在仪陇(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推介会上,中柏融通四川公司总经理陈柏刚向与会嘉宾亮出接下来的目标。
陈柏刚和仪陇的结缘,始于2023年。彼时,在朋友的介绍下,陈柏刚第一次来仪陇考察。“那年春节期间我去仪陇考察,听说这里是传统的农业县,没有什么工业,但在最近三年里,工厂数量猛增至200家。”在陈柏刚看来,这背后必然有其道理。
经过长期的考察及与已入驻的企业交流,陈柏刚发现了其中的道理——政府全心全力支持企业、企业有求必应谈及营商环境,入驻企业无不竖起大拇指。
仪陇经开区。
2024年3月,陈柏刚与仪陇县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于同年6月成立了中柏融通公司。随后更是跑出“加速度”——9月份试生产,12月份参加市级项目拉练、次年3月正式开业、6月时产值已达7000多万。
“我经常告诉企业家,来了仪陇就是仪陇人。”在陈柏刚的推荐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仪陇、投资仪陇。截至目前,陈柏刚已邀请6家企业在仪陇投资项目,另有3家企业正在洽谈。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仪陇县新签约制造业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55.88亿元。“得益于口口相传的口碑,及仪陇县的营商环境,今年有望超额完成全年招商任务。”仪陇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外事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