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沸腾了!美国首次在体外“复活”耳朵,并偷听到3亿年生命听觉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20:12 1

摘要:科学界沸腾了!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成功将哺乳动物的耳蜗在体外维持“鲜活”状态,并实时录下了它工作的完整过程,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这项研究的两篇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听力研究》上。

科学界沸腾了!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成功将哺乳动物的耳蜗在体外维持“鲜活”状态,并实时录下了它工作的完整过程,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这项研究的两篇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听力研究》上。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既能听到蚊子振翅的嗡嗡声,又能在摇滚现场的巨响中不至于立刻失聪?我们耳朵里到底藏着什么“黑科技”?

几十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想撬开这个秘密,但都因为一个巨大的障碍而屡屡碰壁。我们的听觉核心——耳蜗,它就像一座感官的“紫禁城”,被深埋在全身最坚硬的颅骨中,而且其内部结构比头发丝还脆弱精巧。

任何试图直接研究它的尝试,都像是在高速运转的钟表机芯里做一场微雕手术,几乎不可能。

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一、他们为一片“耳朵”,建了一座五星级酒店

就在2025年,已故传奇科学家 A. James Hudspeth 教授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一项空前壮举。他们从一只沙鼠(听力范围与人类相近)的耳蜗中,小心翼翼地取下了一片不到1毫米的组织切片。

这片组织就是听觉的“CPU”。为了让它在离开身体后依然能正常“开机工作”,团队为它量身打造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生命维持系统”。

米其林级营养餐:装置里有两个独立的小隔间,分别注入模拟体内环境的“内淋巴”和“外淋巴”两种营养液,持续为细胞供能。

总统套房级恒温恒压:系统能精确维持沙鼠的正常体温(38°C),并施加一个微弱但至关重要的电压,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为细胞活动提供动力。

零重力般舒适体验:最绝的是,他们把整个装置竖着放,巧妙地避免了重力对这片脆弱组织造成的任何压力偏差。

有了这座“五星级酒店”,这片离体的耳蜗组织真的“活”了过来。 团队用一个微型扬声器对它播放声音,并通过精密的电极和光学扫描仪,“偷听”到了它工作的全部秘密。

二、生命用了3亿年的听觉“外挂”,终于被破解了!

当声音传来时,科学家们亲眼目睹了一场细胞层面的交响乐。他们看到了毛细胞上的离子通道如何开合,为声音注入能量;也看到了外毛细胞如何像微小的肌肉一样伸缩,将信号放大。

而所有这些现象,都指向了一个被争论了25年、横跨整个生物界的惊人理论——霍普夫分岔 (Hopf bifurcation)。

这是什么意思?

这其实是生命为了听见最微弱声音,进化出的“极限操作”。

你可以想象一个被精准平衡、悬浮在空中的陀螺,它处在静止与旋转之间最完美的临界点上。此刻,哪怕是一阵最轻微的风(声波),都能瞬间让它进入一种能量巨大且极其稳定的高速旋转状态(信号放大)。

我们的耳朵,就在时刻上演着这场“临界点之舞”!

科学家们找到了两个决定性的“铁证”:

“三分之一”魔咒:他们发现,耳蜗的响应强度,不多不少,正好是输入声音强度的立方根。这个“1/3幂律”是霍普夫分岔理论最核心的数学指纹,就像是作弊码被当场输了出来。

听见“鬼魂”的声音:当他们同时播放两个频率相近的音调时,耳蜗竟然会产生全新的、原本不存在的“组合音”(也叫畸变产物)。这种现象也完美符合临界模型的预测,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这个发现的意义是颠覆性的。它告诉我们,从昆虫、青蛙到人类,尽管外形千差万别,但在听觉的底层逻辑上,生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物理学“外挂”。

三、这不只是关于听觉的过去,它正在书写我们听觉的未来

这项可以“封神”的实验,不仅仅是满足了科学家的好奇心。它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疗法的大门。

全世界有数亿人遭受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困扰,但至今没有一种药物能有效治愈它。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一个能直接测试药物效果的“活靶子”。

而现在,这个体外耳蜗平台,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靶子”!

科学家们终于可以在一个完全可控的环境里,精准地测试某种药物对毛细胞的具体影响,观察它是如何修复或损害听觉功能的。

这为开发治疗耳聋、耳鸣甚至预防老年性听力衰退的新药,铺平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段路。

正如合作者、生物物理学家 Marcelo Magnasco 所说:这项研究是一件杰作。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加冕,也为我们所有人点亮了听觉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Alonso, R. G., Gianoli, F., Fabella, B., & Hudspeth, A. J. (2025). Amplification through local critical behavior in the mammalian cochle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DOI: 10.1073/pnas.2503389122

Gianoli, F., Alonso, R., Fabella, B., & Hudspeth, A. J. (2025). Toward an ex vivo preparation for studies of the cochlear active process in mammals. Hearing Research. DOI: 10.1016/j.heares.2025.109288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