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荣 | 《小麦当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0:48 1

摘要:小时候住在乡下,常听村里人讲一桩笑话:城里来的孩子见到田里绿油油的麦苗,惊奇地叫道:“这葱长得真好!”田野里干活的农人们便哄笑起来,那笑声中有几分得意,几分揶揄,还有几分难以言说的优越感。

小时候住在乡下,常听村里人讲一桩笑话:城里来的孩子见到田里绿油油的麦苗,惊奇地叫道:“这葱长得真好!”田野里干活的农人们便哄笑起来,那笑声中有几分得意,几分揶揄,还有几分难以言说的优越感。

农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子从田里归来,谈起这事,总摇头感叹:“那些城里人,连碗里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都不晓得。”

多年后,我回想起这个故事,却品出了别样滋味。人非生而知之者,没见过的东西不知其名,何罪之有?城里孩子没见过麦苗,恰如乡下孩子不识红绿灯、不知地铁为何物。知识从来是环境的产物,而非衡量人价值的尺度。

我的大学老师陈教授是位农学家,退休后回到故乡定居。某日,几个城里学生前来拜访,一行人走在乡间小路上,便发生了那熟悉的一幕——一个年轻学生指着麦田道:“这葱种得真整齐!”

同行的人刚要发笑,陈教授却摆手制止了。他蹲下身来,拔起一株麦苗和一株野葱,递给年轻人:“来,咱们好好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教授告诉我,那日下午,他带着学生在田埂上坐了整整两个小时。

“瞧,麦叶是扁平的,摸起来比较粗糙;葱叶则是管状的,光滑且有蜡质感。”陈教授将两株植物并排放在年轻学生手中,“把它们撕开闻一闻,麦苗有青草香,葱则有辛辣味。”

学生们轮流观察、触摸、嗅闻,仿佛发现了新大陆。陈教授不仅讲解了麦和葱的区别,还讲述了它们的历史:小麦起源于新月沃地,一万年前就开始被人类栽培;葱则原产于中亚,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故称“胡葱”。

“认知差异从来不是可笑的事,而是教育的机会。”陈教授后来对我说,“那天离去的年轻人,不仅学会了分辨麦和葱,更懂得了尊重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这件事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我开始关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知之甚少的日常事物。

小麦,禾本科植物,全球约35%人口以它为主食。一株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约需180天,经历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八个阶段。我们吃的面粉来自麦粒,而麦粒在植株上时被包裹在麦壳中,需要经过收割、脱粒、磨粉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餐桌上的食物。

葱,百合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我们食用的部分是它的叶和假茎。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磷和挥发油,这种挥发油正是它辛辣味的来源。葱原产于中亚和西亚地区,据《齐民要术》记载,中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广泛种植了。

比较之下,二者形态虽远看相似,实则亲缘关系甚远,就像人类与鱼类同属脊椎动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

陈教授后来在村里办了乡村游,并开设了“田园课堂”,经常免费教孩子们认识农作物。不仅教识别,还讲解作物的生长周期、营养价值和文化历史。城里来的家长和孩子一样听得入迷。

“许多城里人只知道面粉来自超市,面条来自厨房,”陈教授在一次课堂上说,“却不晓得一碗面的前世今生,经历了多少阳光雨露和农人的辛勤汗水。”

但这种无知不该被嘲笑,而应被理解并填补。认知的空白需要知识来填充,而非批评指责。

我见过一个参与田园课堂的城里孩子,第一次亲手磨麦成粉,烤成小饼干时那惊喜的表情;也见过农村孩子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葱表皮细胞时的惊叹。在知识面前,人人都是求学者,城乡之间的鸿沟在共同学习中被悄然填补。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只是人类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农民可能不了解金融衍生品,教授可能不会修理拖拉机,城市白领可能分不清麦苗和葱苗——这本身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以为自己拥有的知识高人一等,并以他人的无知为乐。

科普知识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它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人类共享的财富。通过科普,我们不仅学会分辨小麦和葱,更学会尊重不同生活环境带来的知识差异,培养谦逊好学的态度。

那个将麦苗认作葱的城里孩子,若能得到温和的指导而非嘲笑,或许会因此对农业产生兴趣;而嘲笑他人的农人,若有机会了解城市生活的复杂性,也会明白认知差异在所难免。

如今再回到乡下,听到有人讲述“城里人认错麦苗”的笑话时,我会接着讲下去——不过版本已经变了:讲那个没有嘲笑而是耐心讲解的老教授,讲那些最终学会分辨麦和葱的城里学生,讲那些在田园课堂中找到乐趣的孩子们。

小麦不是葱,这个事实很简单。但背后隐藏的道理却值得深思:我们如何看待无知?是作为嘲笑的把柄,还是教育的机会?是以知识为壁垒划分人群,还是以知识为桥梁连接彼此?

科普的本质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养一种态度——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对他人不知保持宽容,对自己所知保持谦逊。

别把小麦当作葱,也别把未知当可笑。在人类共同求知的路上,我们都是学生,也都可能成为老师。这才是科普真正意义所在。

作者:陈光荣,福建省福州市人,大学文化,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福州市杂文学会会员。

来源:新文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