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崔丽丽是公司的营销总监。那天晚上,老板王某叫她去应酬。饭桌上免不了喝酒,她喝多了,后来直接断片了。等她清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酒店房间里,事情已经发生了。
这事得从23年9月22日晚上说起。
崔丽丽是公司的营销总监。那天晚上,老板王某叫她去应酬。饭桌上免不了喝酒,她喝多了,后来直接断片了。等她清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酒店房间里,事情已经发生了。
她回家告诉了丈夫。两人又惊又怒,直接去报了警。警察调了酒店监控,还找到一段关键录音,里面能清楚听到崔丽丽喊“不要”。证据确凿,2024年4月,老板王某因为强奸罪被判了四年。
按理说,受害者讨回了公道,该画上句号了。但崔丽丽的麻烦才刚开始。
报警后没几天,公司就以她“旷工”为由把她开除了。她觉得这分明是打击报复。于是,她一边忍着心理创伤被确诊的PTSD,一边开始打官司维权。
她干了一件从来没人敢想的事。她跑去申请工伤认定。理由是,那次饭局是工作应酬,期间受到的暴力伤害,就该算工伤。
很多人都觉得她异想天开。但2024年12月,工伤认定竟然真的批下来了。这成了全国头一遭,开了个司法先例。
紧接着,劳动仲裁也判她赢。公司违法开除,要赔她113万。到了2025年3月,这笔钱判了下来。
事情到这儿,崔丽丽在法律上赢得彻底。可她的公众形象,却开始翻车了。
最早是网上传出风声,说事发后崔丽丽一开始想“私了”,开口就要2000万。虽然没证据,但“贪心”的标签就这么贴上了。
然后是她和丈夫开始频繁接受采访,开直播说案情。有人觉得她是在维权,也有人觉得她太懂得利用流量了。尤其她出庭时,特意穿上被侵犯那天穿的同一套衣服,说这是“把耻辱变成战袍”。有人佩服她的勇气,也有人觉得这像摆拍,她丈夫也被说成是“道具人”。
2025年9月,她又因为公司只付了3000块刑事赔偿,剩下的113万拖着不给,再次追加索赔到200万。这一下,骂声更大了。“当初要2000万,现在又要200万,也太贪了!”“她的真实目的就是钱吧?”她从受害者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掠夺者”。
你说这钱该不该要?法院判了,公司赖账,她去追讨,合法合理。但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她不顺眼?
也许是因为,大家习惯的受害者形象应该是沉默的、悲情的。一旦她开始主动争取,显得精明,甚至有点“强势”,有些人就觉得“变味”了。
法律是法律,情绪是情绪。法律上,崔丽丽一步都没错。她报警把罪犯送进监狱,她申请工伤打破惯例,她追讨赔偿维护权益。每一样都做得硬气。
可围观的人不这么算账。他们觉得,你既然赢了官司,就别再高调了。你又要钱,又要流量,就是“太贪”。
崔丽丽自己可能也憋屈。她只不过是想把该得的都拿到,把受到的伤害都讨回来。但这过程里,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镜看着。
这件事说到底,是一个受害者在法律框架里做到了极致,却没能逃过舆论的审判。我们到底希望受害者怎么做?是安安静静承受一切,还是像崔丽丽这样,寸土不让地争到底?
答案,可能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
来源:追星少女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