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物流总额近230万亿!别被数字绕晕,这3点才是关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9:36 1

摘要:前几天刷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第一反应是“这数也太大了”——2025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4万亿元,差一点就到230万亿,按可比价格算,还比去年同期涨了5.2%。

前几天刷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第一反应是“这数也太大了”——2025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4万亿元,差一点就到230万亿,按可比价格算,还比去年同期涨了5.2%。

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看到“230万亿”只觉得是个天文数字,心里犯嘀咕:“物流不就是拉货送货吗?这数跟我有啥关系?” 但开物流公司12年的舅舅一句话点透了:“物流是经济的‘毛细血管’,货能运得动、运得多,说明工厂在开工,商店在卖货,咱们老百姓也在消费,这经济才活泛。”

今天不整那些绕人的经济术语,就用大白话唠唠:这230万亿到底是咋来的?里面藏着哪些咱日常能感受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能不能说明,咱们的经济真的在稳下来?

先把数据的“真面目”说清楚,别被数字吓住。

很多人以为物流总额就是快递包裹的总量,其实不是——它包含了所有商品从生产到送到人手里的全流程物流。比如汽车厂的零件、农民种的玉米、咱们网购的鞋子、企业进口的芯片,只要涉及“运输、仓储、装卸”,都算在这229.4万亿里。

再看增速,1-8月整体涨5.2%,跟1-7月基本持平;8月单月涨4.8%,虽然比7月少了0.1个百分点,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说,这是季节性波动,整体来看,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越来越顺,物流需求没出现大起大落,稳得很。

但光看总数没意义,舅舅说“得拆开来瞧,看哪些货在多运,哪些地方在使劲,这才是真门道”。我扒完数据发现,这230万亿里藏着3个特别实在的变化,每一个都跟咱的生活贴得近。

第一个变化:工业品物流“挑大梁”,新能源车、电子产品成“运货主力”

工业品物流是物流总额的“大头”,1-8月占了八成以上,还比去年涨了5.5%。可能有人会说“工业货运不是一直这样吗?” 关键不在“量”,而在“结构”——以前拉得多的是钢铁、煤炭这些传统工业品,现在不一样了,高端制造的货越来越多。

数据里有个细节很显眼:装备制造业物流需求涨了8.1%,比整体工业品增速高不少。细分来看,电子行业涨9.9%,电气机械涨9.8%,汽车行业涨8.4%。舅舅最近就总跟我念叨:“以前车队主要拉传统汽车配件,现在一半的单子是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这些货金贵,还得用恒温车运,生怕冻着碰着。”

我表弟在深圳一家做手机屏幕的工厂上班,他说今年厂里订单排到了年底:“以前每月往组装厂送500万片屏幕,现在能到700万片,物流车天天在厂区门口排队,有时候半夜还在装车,发往郑州、成都的组装基地。” 这说明啥?高端制造在发力,而这些产业,正是经济稳增长的“硬骨头”。

第二个变化:消费物流“跑起来了”,直播电商、即时零售带火“送货潮”

如果说工业品物流是“生产端”的信号,那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就是“消费端”的晴雨表——这部分1-8月涨了6.5%,比1-7月还快了0.3个百分点,明显在加速。

这背后最直观的就是网购和即时零售的火爆。1-8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涨了6.4%,比线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1.8个百分点。舅舅的公司今年专门开了“电商专线”:“以前主要送大宗货物,现在每天要接几百个电商小包,从浙江义乌发往三四线城市的日用百货,牙刷、毛巾、小家电,啥都有,量特别大。”

更明显的是即时零售,现在买生鲜、药品、零食,谁还等第二天?都是“半小时达”。我家楼下超市的老板说,今年接入外卖平台后,每天即时订单能有200多单:“以前物流就是进货,现在还得给顾客送货,雇了3个骑手都忙不过来,尤其是早上和晚上,生鲜订单占一半,都是从本地仓调过来的,新鲜得很。”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即时零售和直播电商交易额都在两位数增长,这些新消费方式,让物流变得越来越“快”。

第三个变化:物流变“聪明”了,AI和数字化让货“又快又省”

230万亿的货能顺畅运出去,不光是“运得多”,更因为物流本身在升级。最近物流行业的投资特别活跃,7-8月物流景气指数保持在54%左右(50%以上就是扩张),这些钱很多都花在了数字化、智能化上。

舅舅的公司去年装了一套物流管理系统,现在司机手机上就能操作:“以前司机到工厂装货,得先找调度拿单子,再排队等,有时候一等就是大半天;现在提前在APP上预约,到点直接进厂区装货,平均每辆车能省2小时,司机也不用跑冤枉路。”

山东有家做板材的企业更厉害,用了智能路径规划系统,司机能实时看到最优路线。比如从临沂发往上海的板材,系统会避开拥堵路段,还能顺便带一票回货,一来一回能省200多块油钱。更高级的是AI的应用,安得智联搞的“安链通”平台,能用AI算清楚仓库该建在哪、每种商品存多少货,帮企业把库存周转速度提了15%,成本降了不少。

现在超过七成的大型物流企业都在搞数字化转型,以前是“靠经验送货”,现在是“靠数据决策”——这才是物流能扛住230万亿规模的关键。

可能有人会问:“物流总额涨了,经济就真的稳了吗?”

说实话,这230万亿里确实有不少好信号:高端制造在往上走,说明产业在升级;消费物流在加速,说明大家敢花钱了;物流变高效,说明“经济血管”更通畅了。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进口货物物流总额还在降,虽然降幅比之前小了,但外需的压力还在。

不过对咱普通人来说,这些变化是摸得着的:网购第二天就能到,甚至当天买当天到;老家的苹果、橘子,通过物流能卖到全国各地,农民能多赚钱;物流行业也多了不少新岗位,舅舅公司今年招了10个年轻人,专门负责操作数字化系统,“以前当司机只要会开车,现在还得懂用APP,物流也成了技术活。”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最近有没有感受到物流的变化?比如网购到货更快了,还是小区里多了不少送生鲜的骑手?你觉得这些变化,能不能说明咱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经济越来越有活力?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也让更多人看懂这230万亿背后的“经济温度”。

注: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5年1-8月社会物流运行情况通报及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报告,案例来自受访者真实经历。

来源:小陈讲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