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佛山市正式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力争在未来三年为先行区导入各类金融资源超1000亿元,形成一批典型案例,打造金融支持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
近日,佛山市正式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力争在未来三年为先行区导入各类金融资源超1000亿元,形成一批典型案例,打造金融支持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
这一举措不仅是落实省、市“百千万工程”的战略行动,更是一次针对镇村经济发展瓶颈的精准金融突围,将有力支持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佛山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其背后逻辑、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效,值得深入解读。
9月29日举行的金融支持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活动,对该《方案》进行了解读。
为何而谋?——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金融破题
省委“百千万工程”将镇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佛山作为全省唯一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先行先试。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自然是启动这一样板的“第一推动力”。
从战略定位来看,环两江区域是佛山撬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支点”。其核心区地处佛山承东启西的战略腹地,涵盖的6个镇街发展水平处于全市中游。正如市领导所言,按照区域经济梯次发展规律,打造环两江先行区,能够精准做强佛山经济的“腰部力量”,形成“承上启下、联动东西”的发展格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这既是佛山作为实验区的使命担当,也是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环两江区域具备“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该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与生态资源,岭南水乡特色鲜明,同时产业基础扎实,在制造业细分领域积累了深厚实力,发展潜力巨大。比如,该区域2024年以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7个,签约投资金额达到419亿元的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11个,占全市比重达到44%。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先行区的建设离不开金融要素的强力支撑。一方面,佛山金融业已具备坚实基础。近年来,佛山金融总量稳步增长,8月末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6万亿元、2.2万亿元,存贷款总额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三;全市拥有189家持牌金融机构,各类金融主体超1200个,服务覆盖几乎所有金融业态,为支持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充足“弹药”。
另一方面,佛山金融发展也存在优化空间,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而环两江先行区恰好是释放这部分潜力的最佳场景——从2024年数据看,先行区核心区与协同区12个镇街贡献了全市36.6%的GDP,却仅享有23.6%的信贷资源。这种“GDP贡献高、信贷占比低”的反差,意味着金融资源投向先行区,既能填补区域融资缺口,又能因资源相对稀缺产生更高的投放效能,实现“金融增值”与“区域发展”的双赢。
对金融机构而言,参与先行区建设也是拓展业务新空间的战略选择,符合“资源从充裕地区流向稀缺地区”的市场规律,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因此,《方案》的出台,并非简单的资金投放,而是一场旨在重塑区域金融生态、为镇村经济注入现代金融基因的深刻变革。
如何落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系统工程
《方案》提出了3个方面的12条举措,构建了“资本赋能、服务增效、金融强基”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如同一辆马车的三个轮子,协同驱动先行区前行。
第一大方面是资本赋能,旨在以多元渠道撬动产业跃升,核心是解决“钱从哪来”和“钱投何处”的问题,重点是突破传统信贷,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比如,通过优化国有基金考核、引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资金、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打造“先行区产业投资基金矩阵”。其投资方向鲜明锁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新型储能、绿色氢能等前沿产业,并推广“投贷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资本支持。
多元化资本市场采用双轮驱动的方式。一方面,强力支持镇街国企发债,力争三年发债50亿元,这将是提升镇级融资能力的破冰之举。另一方面,积极挖掘资产证券化(ABS)和私募REITs项目,旨在将沉淀的基础设施、产业园等“死资产”变为“活资本”,盘活存量,为新发展提供动能。
上市并购双管齐下。不仅精准培育后备上市企业,还关注已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和控制权稳定,并推动行业内并购整合,旨在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龙头。
第二大方面是服务增效,旨在以精准滴灌优化融资结构,核心是解决“钱贵不贵”和“钱好不好用”的问题,着眼于提升基层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得性。
比如,通过设立镇域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修订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点等措施,为小微企业构建“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创新性地组织银团为镇街存量债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降成本、延期限等方式“减负松绑”。
同时,在不新增隐性债务前提下,探索“债贷联动”和全域土地整治等新模式,拓宽重大项目资本金来源。督促金融机构用好央行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支小再贷款、科创再贷款),确保低成本资金能精准流向绿色、科创、民营小微等关键领域。
第三大方面是金融强基,以人才智囊夯实发展根基,核心是解决“会不会用钱”和“如何持续”的问题,致力于提升区域的金融软实力。支持镇街国企整合资产、提升信用评级,目标是培育8家以上AA级及以上企业,有望从根本上增强其吸引和承载金融资源的能力。
通过推动组建“股贷担保租”金融专家库,为各镇街开展“金融体检”,提供定制化方案,形成“一镇一品”。同时,选派金融人才和乡村“金融主任”下沉一线,弥合金融与产业的信息鸿沟,培养本土化复合型人才。
针对先行区重点产业,开发特色科技保险、绿色保险产品,并发挥政策性信用保险作用,为企业创新和“出海”保驾护航,管理各类风险。
何以受益?——先行区将迎来的三大深刻变革
在千亿金融活水的系统化浇灌下,先行区的发展图景或将发生质的飞跃,其核心受益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从“产业集聚”到“创新雨林”,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
先行区将不再是传统产业的简单聚集地。在基金矩阵和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持下,一批专注于“硬科技”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将破土而出。新兴产业赛道将因资本的前瞻性布局而快速形成集群,整个区域的产业形态将从“制造”迈向“智造”,真正成为“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
其次,是从“融资难贵”到“融资融智”,微观主体活力迸发。
对于广大小微企业和村集体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将是融资环境的改善。风险补偿基金和普惠服务站点让贷款不再遥不可及;“金融体检”和“金融主任”则带来了专业的融资规划和金融知识,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盘活资产(如农村集体资产)、拓展业务。金融从“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变为“触手可及的生产要素”。
最后,是从“镇街平台”到“市场化主体”,自我造血能力增强。
通过信用评级提升、债务结构优化和金融人才赋能,镇街国有企业将实现蜕变。它们将不再仅仅是项目的建设者,而是成长为具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精通资本运作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主体。这将使其具备持续的项目策划和融资能力,形成“融资-发展-再融资”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夯实先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资本赋能、服务增效、金融强基”三管齐下,佛山正试图破解镇域经济融资的共性难题,探索一条以金融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若能有效落实,不仅将有力助推环西江-北江先行区崛起为佛山新的增长极,其积累的经验与模式,也必将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镇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佛山经验”。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倪玉洁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