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论区一水儿“硬汉秒变棉花糖”,可没人提他背后那道刚拆线的腰伤——职业球员最怕的“爸爸弯”。
雪宝满月那天,邹阳把女儿裹成一只白色奶团,举到胸口,像捧一颗随时会化的糖。
照片里他无名指上的戒指反着光,199 cm的骨架缩成一张沙发,生怕影子压到孩子。
评论区一水儿“硬汉秒变棉花糖”,可没人提他背后那道刚拆线的腰伤——职业球员最怕的“爸爸弯”。
水亦诗那边更“野”。
生完第三周,她就把吸奶器、电脑、考研参考书摊了一床,开视频会议时背景是婴儿嗝嗝声,对方以为信号卡了,她淡定解释:“原声降噪,最新款。
”央视旧同事爆料,她投简历的标题栏直接写“哺乳期体育主持,可扛15公斤设备上高原”,把HR吓得原地起立。
俱乐部给邹阳批了三个月陪产假,消息一出,球迷群里分裂成两派:一派算盘珠子扒拉得响——“少了主力,锋线少8分”;另一派甩出Excel,历数他上赛季最后两分钟命中率,结论“陪娃比陪裁判划算”。
管理层一句话怼回去:“球员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得分机器。
”翻译成人话:再不让回家,他就在更衣室偷偷练抱娃,万一把腰彻底废了,你们谁赔?
夜里十一点,邹阳上线直播,不开美颜,就露一只奶瓶。
观众数飙到十万,他闷声说:“练罚球不如练拍嗝,后者能听见回声。
”说完把雪宝竖在肩头,小巴掌“啪”一声拍在爸爸锁骨,清脆得像24秒计时器归零。
那一刻,屏幕外的熬夜党集体破防——原来职业运动员的终点,是把自己练成一块人肉抗震垫。
水亦诗的复出路线也离谱:她不去母婴综艺,偏挑一档要爬雪山测血氧的户外体育节目。
制片人起初犹豫,她甩出医院给的“产后心肺数据”——静息心率52,比孕前还低。
行内人懂,这是把孕期的“负重训练”当天然高原模拟,别人花钱去昆明,她靠长胎就搞定。
消息传到昔日女同事群,有人感慨:“我们生娃休的是产假,她直接升级外挂。
”
两口子的分工简单粗暴:邹阳值夜班,靠运动员的通宵体能;水亦诗值日班,用记者的眼睛给娃写成长日报。
雪宝凌晨三点哼唧,爸爸开手机计时,记录“单次哄睡耗时7分40秒,较昨日缩短90秒”,顺手把数据发在队友群,配文“比加练三分球准”。
队友回他一张表情包:赛场上你抢篮板,家里你抢尿不湿,都是拼反应速度。
有人担心他们“秀幸福”过度,可翻看账号,一水儿素颜、黑眼圈、被奶渍画地图的T恤,连滤镜都懒得加。
网友总结:这不是明星育儿模板,是两个高智商打工人被迫开启“地狱级副本”,靠Excel和心率带硬刚。
看得人直乐——原来“人生赢家”的最新定义,是把娃的哭闹曲线画成K线图,还能在谷底自嘲“抄底成功”。
雪宝满百天那天,水亦诗发了一张合照:邹阳抱着孩子靠在沙发,她举着硕士服帽子往父女俩头上扣。
配文只有一句“论文致谢里,终于能写‘感谢女儿陪我熬夜’”。
评论区高赞回答很戳人——“原来读研读娃两不误的秘诀,是把凌晨三点同时变成吸奶时间和文献时间。
”
故事讲到这儿,没人再提“明星爸妈”的光环,只剩一条最朴素的结论:生活不会因为你拿过什么奖杯,就免你凌晨那顿夜奶。
但你可以选择把夜奶当成另一场加时赛,哨声一响,照样全场紧逼。
来源:草间寻蟋蟀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