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并呈现年轻化趋势。金秋九月,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担任指导单位,晖致医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心路”公益项目再度启航,聚焦40+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呼吁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心脑血管慢病
导语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并呈现年轻化趋势。金秋九月,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担任指导单位,晖致医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心路”公益项目再度启航,聚焦40+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呼吁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心脑血管慢病管理体系,帮助更多慢病患者享有更健康、更高品质的生活。基于此,医脉通特别邀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袁祖贻教授和晖致中国业务中心负责人任强先生,从不同视角,拆解医疗体系从“治疗为中心”到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转型路径,分享多方协同防控的实践智慧,以及聚焦“心路”公益的创新实践与企业责任,解读医药企业在公众健康科普、慢病管理升级中的核心价值,共同分享前沿洞见与实践思考。
转型:从“治疗为中心”到高质量全周期健康管理新生态
医脉通: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面前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在当前如此严峻的疾病管理形势下,请您简要分享一下陕西省在心血脑管疾病防控方面的经验?
袁祖贻教授: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巨大,据统计,我国现有心血脑管疾病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目前,心血管病仍位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首位。此外,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等)控制率低。以高血压为例,超过50%的高血压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知,近40%的患者未接受规范治疗。此外,防控工作面临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自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面临如此严峻的疾病管理形势,迫切需要加速推动医疗服务体系向全周期、高质量健康管理模式转型,并有效整合资源以弥合城乡差距。
目前,医疗卫生体系正从传统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进行根本性转型,推动医院和医生角色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者跃升。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从“被动接诊者”变成“主动干预者”,不仅在患者就诊时进行治疗,更要在日常门诊、体检、社区服务中主动识别高危人群。从医院层面,不仅扮演好治病中心角色,还要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管理疾病”转变,承担起预防和高质量全周期疾病管理的职责和任务,从疾病专科治疗向多学科协作迈进,例如整合心血管专科与内分泌科等多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干预团队。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公共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国家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及区域心血管病救治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责无旁贷,积极承担使命,做好区域内心脑血管疾病危重患者救治枢纽,同时承担培训、教育工作。我院始终坚持以技术引领、资源下沉与区域协同为着力点,通过推动技术平移、输出规范化管理模式、深化跨院学科共建、强化人才培养等举措,持续提升区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质量诊疗服务和整体防治水平,致力使优质医疗服务更加可及、更富成效。
有效防控需凝聚全社会合力,未来希望临床医生与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及媒体等多方协力,共同强化防控措施,推进心脑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
聚力:构建多位一体的心脑血管慢病协同管理体系
医脉通: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您兼具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管理经验。在当前推动心脑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的战略目标下,您认为应如何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心脑血管疾病慢病管理体系?
袁祖贻教授: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拐点早日到来的战略目标,但在实际临床中,二者尚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在减少群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预防性干预较临床治疗更加重要。因此,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多方协同、高效运转的慢性病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中华医学会作为国家专业学术组织,持续发挥核心指导作用,依托循证医学证据,牵头组织专家共识、临床指南与技术规范的制定与更新,为全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提供科学、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此外,推动多方联动合作,通过临床医生的呼吁,以及政府公共健康部门的支持,以公益组织为纽带与推动力,借助公益力量搭建平台,动员公众广泛参与。鼓励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前沿科研攻关,助力医学教育培训,提升慢病管理水平。同时,与媒体深度合作,扩大健康传播声量,将健康理念带给广大群众。只有多方同心聚力,才能切实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慢病防控体系建设,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真正落到实处。
点亮:从“心路”出发,助力40+人群拥抱主动健康
医脉通:对于提升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在40+人群)整体的关注度、认知度和防治水平,您认为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任强先生: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其防控形式依然严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议题,更是医药企业的核心责任方向。多年来,我们持续深化与临床医生的合作,在保障高质量药品供给的同时,着力通过专业教育支持提升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帮助关键高危群体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疾病管理理念。
在公众健康促进层面,我们一直在探索具有社会温度、更接地气的活动,与临床医生一起,共同为公众健康服务。“心路”公益项目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携手各方,共同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公益平台。去年,第一届“心路”公益项目主要关注“空巢老人”群体;今年,“心路”再度启航,聚焦40+岁人群,希望将不同群体推向社会大众的视野,提升公众健康和心血管防治意识,得到了患者群体及媒体的广泛认可。
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公益组织及协会深度合作,共同探寻更具影响力的患者教育路径和平台。同时,也希望“心路”活动的科学内涵与传播效能能够持续递进和改善,打造患者乐于参与、切实提升健康素养的常态化公益活动。
升级:多方深化合作,共筑全民健康防线
医脉通:在心脑血管领域有着深厚积淀,晖致已有超过30年的深耕与历史沿革。这30年来,晖致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取得了哪些最核心的成就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公益贡献?未来在助力提升中国心血管健康水平方面还将有哪些重点举措?
任强先生:
在中国,晖致在心脑血管领域已有30年的深耕与历史沿革,拥有众多世界级、广受信赖的高质量产品,持续推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病从传统波动性控制向平稳长效管理转型,积极改善优质药物可及性,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此外,在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世界品质的药品和健康管理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携手各方合作伙伴,开展疾病教育、知识普及项目,尤其针对无症状疾病风险认知盲区,联合医学界持续开展公众健康教育,逐步提升公众对"无形风险"的警惕性及长期干预必要性的认知,为当前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体系的优化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将聚焦以下方向为提升国民心血管健康水平持续助力:
首先,推动诊疗向慢病综合管理范式转型。基于老龄化社会慢病患者多病共存的趋势,促进多学科协作,支持医生掌握多病整合管理能力,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综合管理方案,减少患者辗转多科的就医负担。
其次,升级全病程健康干预体系。在现有医患教育体系基础上,深化"预防-治疗-全程管理"的全链条健康管理支持,通过创新工具和模式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最终构建覆盖疾病全周期的综合健康管理体系。
结语
“心路”公益项目的再度启航,不仅是对40+人群心脑血管健康的深切关注,更是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筑心脑血管慢病管理体系的积极信号。从袁祖贻教授强调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跨学科协同模式以及资源下沉基层的实践,到任强先生分享的企业通过创新药物、公益平台、公众科普赋能疾病防控与企业责任担当,均提示真正战胜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趟“心路”之旅,需要多方持续深化合作,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贯穿始终,以推动心脑血管事件拐点的早日到来,真正实现覆盖全人群的高质量健康防线,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