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普拉塔平原的黑土踩上去跟蛋糕胚差不多软,一脚一个印,可就这么个地方,真装满人得塞进去20亿,想想都头皮发麻。
“拉普拉塔平原的黑土踩上去跟蛋糕胚差不多软,一脚一个印,可就这么个地方,真装满人得塞进去20亿,想想都头皮发麻。
”
面积、气候、土壤,缺一都不算乐园。
南美那150万平方公里的潘帕斯草原算半个例外,牛群跑起来跟浪花似的,可它的黑土是真争气,种玉米像下雨,一块地顶三块用。
美国中西部的密西西比更夸张,290万平方公里大得离谱,密西西比河自己就是大货车,粮食从船上哗啦一下倒进港口,整个美利坚的披萨饼底就靠这张大毯子供面粉。
华北平原其实最接地气:面积不如上面两位,但黄河一泛滥就扔下一层泥,几米厚的“自带肥料”,哪怕季风一年刮两次灾,还是能死撑住全国四成人口。
小时候家里长辈说“抓一把土能攥出油”,夸张归夸张,道理没变过。
别以为平原只在旧时代发光。
恒河平原70万平方公里住着比欧洲还多的人,雨季一来,云像锅盖压下来,稻子疯长;可拖拉机陷进泥里也是真麻烦,农民干脆改骑摩托车耕田,场面滑稽得堪比马戏。
西伯利亚那块大冰盘以前没人理,现在气温抬了点,土豆开始往北搬家,毛子科学家嘴都笑歪:再冻也挡不住肚皮需求。
同样画风跑偏的还有五大湖附近的玉米地,夜里灯火全是风车的红色小眼睛,转一圈就给隔壁芝加哥的电动车充电,乡下地头的高科技一点不比城里少。
埃及老前辈早把剧本写透了:尼罗河每年打卡上班泛滥,冲来烂泥顺便帮农民洗地,闲得发慌的古埃及人于是发明日历和象形文字,说到底是洪水逼出来加班文化。
潘帕斯那边更悠闲,牛仔吹着口哨把牛轰来赶去,顺带唱成探戈,可见平原有多余精力孵艺术。
但翻车案例也不是没有。
伊拉克那旮旯曾经俩河包场,小麦大麦轮着种,结果拼命抽水,土咸得发苦,现在一眼望去跟撒盐饼干似的。
教训一句话:再好的平原,也禁不起可劲造。
城市也跟着平原发疯。
长江中下游堵起车来像煮饺子,可地铁站外两公里就是稻浪滚滚,白领中午啃着便利店的寿司,晚上回村给爹妈直播卖菜,赛博田园风也就这么整出来了。
上海摩天大楼缝隙里偶尔飞进一只白鹭,说明地盘再大,也得分一块给老住户。
接下来呢?
印度旁遮普的农民手机里装着气象App,滴灌喷头听AI指挥跳舞;内蒙古的风车叶片长成了恐龙翅膀,呼呼转一圈够隔壁村刷三天短视频。
至于三角洲的湿地,养螃蟹的网兜改成一半漏的,给候鸟留自助餐厅,人类学会把筷子放下一点,事情就还有得玩。
说到底,平原是老天爷发的一张粮票,也是一张考卷:面积够大、脾气够好只是起手牌,后面怎么打,还得看拿牌的人会不会算数。
来源:勇敢的火车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