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记载具体在全书第一百八十七卷(唐纪三),时间为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内容很简略,称:“三月庚辰,隋北海通守郑虔符、文登令方惠整及东海、齐郡、东平、任城、平陆、寿张、须昌贼帅王薄等并以其地来降。”
近来,笔者在翻阅《资治通鉴》时,偶然看到一条关于文登县令的记载。
该记载具体在全书第一百八十七卷(唐纪三),时间为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内容很简略,称:“三月庚辰,隋北海通守郑虔符、文登令方惠整及东海、齐郡、东平、任城、平陆、寿张、须昌贼帅王薄等并以其地来降。”
上述事件的发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此前一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在江都发动政变,隋炀帝遇弑。时已占据关中、名义上拥立代王杨侑为帝的李渊听闻消息,随即正式取隋朝而代之,成为唐朝开国之君。由于李渊出身高贵、占据关中晋阳等要害之地、且政权合法性程度也相对较高(表面采用禅让形式),因此,不少原本仍尊奉隋朝旗号的地方官员,陆续选择归顺李唐。文中提到的“隋北海通守郑虔符、文登令方惠整”等人,既属此例。
看到“文登令方惠整”这个名字之后,笔者陡生兴趣,便顺此详查史志资料,以期能找到此人的生平介绍。不料,非但国史之中对他再无提及,就连《文登县志》也未有更多记载(只是摘录《资治通鉴》中的原文)。而进一步查询网络,也只能找到据称是源自方氏族谱中的少许信息——按其说法,唐代后期的诗人方干(浙江桐庐县人)即是当初文登县令方惠整的后人。
方惠整在正史之中虽然仅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但已属幸运。纵观史志,文登自北齐建县之后至金代之前这六百余年时间当中,名字传于后世的县令寥寥无几。
在清光绪版《文登县志》中,金代之前收录的知县仅有五人,分别是隋朝的方惠整,唐朝的方颙、徐肇,北宋的张保乂、宗泽。值得一提的是,这五人在县志中也只是仅存姓名而不见主政文登时的事迹。实际上,他们在文登任职的经历,多数也并非出自当地原始记载,而是县志修纂者从其他史料中所辑录。如,方惠整任职见于《资治通鉴》,方颙任职见于唐《方讷墓志》,张保乂任职见于《宁海志》,宗泽任职则摘自《增智囊补》(《宋史•宗泽传》仅提及其知掖县和通判登州当地履历)。
古代官员信息缺失的情况,并非文登独有,胶东各地普遍如此。其原因大略有二:一方面,胶东在古代属于偏远之地,来此担任县级官员者,后续仕途很难有太高成就,因此难以见诸国史;另一方面,金代之前胶东各地官档大多散佚,存世的金石碑刻亦相对较少。这两大因素相叠加,便使得胶东金代之前的职官信息传世少之又少。官方信息尚且如此之缺,遑论民间各姓之记载。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与方惠整同时代的淳于难,也是文登历史上的知名官员,只不过其职位并非县令。关于淳于难的籍贯,后世史料通常认为是黄县,即出自黄县淳于氏家族。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以“地方豪强”(史料称作“贼帅”)身份占据文登的淳于难选择归顺唐朝。唐朝中枢随即下令,置登州(于文登),以淳于难为刺史。自此,“登州”开始出现在胶东区划当中(后来撤而复设)。对于淳于难及登州区划,此前我们曾专门发文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来源:胶东故事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