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开馆十周年。近日,博物馆举办“重回长干里”暨《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特别活动,汇聚国际声音和公众参与,为十周年展览登场“预热”。
//////////
全球7个国家
26家博物馆/图书馆支持
百余件文物、文献、影像
……
多件珍稀藏品
首次中国境内展出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
即将开启
其中1915年
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大奖的
琉璃宝塔模型
是首次归乡
2025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开馆十周年。近日,博物馆举办“重回长干里”暨《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特别活动,汇聚国际声音和公众参与,为十周年展览登场“预热”。
本次展览是“国内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在谈及此次展览举办的意义时,王文溪馆长表示,“对我们来说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当建筑已经不在时,这类遗址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传播这样的价值?”
“我们看到今天这个展览,其实挖掘和还原出了很多在历史长河中未曾被看见的精彩故事,比如土山湾的宝塔模型、当年承露盘的保存,还有很多珍贵的原住民守护文物的故事。这种发掘,本身是对大报恩寺及琉璃塔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对这份文明记忆的重新编织与完整记录。”
“除此以外,我们的展览还包含不少来自国际青年共创的艺术作品,他们用数字艺术、交互艺术以及其他不同表达方式,去阐释并创新琉璃塔所代表的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这当然更具意义,因为它既面向青年,也面向未来。”
“当然,在文物展示与这些共创作品之外,我们更该看到的是:通过这些方式,大报恩寺琉璃塔这一曾经的中国符号,作为世界记忆的重要呈现,正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我们也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展览,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创,以及文明守护贡献力量。”
此次展览对普通观众来说,最值得推荐的展品有哪些?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陈部负责人邱琳婉给出了具体推荐。
“第一件是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大奖的琉璃宝塔模型。1915年,它在世博会平台上获奖后,就被美国的场馆收藏了。110年间,它始终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展出。这次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沟通,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同意借展,它才得以回到所描绘的琉璃塔故乡展出,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回归。”
“第二件是我们与航天晨光合作复刻的承露盘模型。1871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来到南京,拍下了琉璃塔的唯一一张照片,这其实是一张‘没有宝塔的宝塔图’。从照片里能看到,这个直径3.81米的承露盘,置于塔上时看起来不大,但实际上体量非常巨大,由此能想象出当年琉璃塔的恢弘规模。后来这个承露盘掉落,被金陵制造总局的第三任总办置于高台供奉,保存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次复刻,是几代人对文化保护的接力,让承露盘得以在展览中还原它当年最后的场景,带领观众了解背后的故事,这也是我很推荐的展品。”
“第三件是来自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厂的郁金香花瓶。17世纪时,中国宝塔风靡欧洲,中国风在欧洲盛行,这件花瓶就是当时非常典型且经典的造型。它下垂的花瓣,就像琉璃塔上倒垂的风铃,非常值得观看。”
“另外,像去年‘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的冠军作品《记忆生花》,它讲述的是当代青年与琉璃塔之间产生的新故事。到了现场,观众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琉璃塔的建筑结构,还能参与更多相关互动体验。”
此次展览通过回溯琉璃塔数百年来被不断“观看—描绘—再创”的历程,揭示其从城市地标逐渐演变为全球文化符号的关键轨迹。展览分为五大篇章:
序章
大报恩寺琉璃塔,曾是南京的地标性建筑,也被西方视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南京
约翰・汤姆逊
来源于1871年的底片惠康收藏,公共版权
这张编号19的照片由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他从城南门外的一座山丘上俯瞰昔日大报恩寺的旧址,最显眼的是一块立于龟趺背上的巨大白色石碑。照片中,它位于城南门外城墙下方右侧的位置。
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于 1428 年,被无数次的吟咏、描绘、传颂。17 世纪,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的插图使西方人第一次直观的 “看到” 琉璃塔,从此 “南京瓷塔” 的美名在西方广为流传。而后,琉璃塔作为东方象征,被西方建筑、艺术、文学等大量借鉴,风靡欧洲,成为 “中国风” 浪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石碑拓片19世纪
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
图题为楷书,刻工精细,线条清晰立体,塔身造型修长。图中细致表现出琉璃塔顶的复杂结构:以巨大的刹柱串连仰覆莲形状的铁质承露盘、相轮、最顶部装设金黄色的宝珠。承露盘虽体量宏大,却仅为整塔之一隅,由此可窥琉璃塔当年的巨构殊形。
1856 年琉璃塔被毁之后,其形象从 “举世奇观” 转变为难以忘却的 “文明记忆”。2015 年,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文化遗产的形态被长久保护,永续传奇。时至今日,其形象已成为经典符号,不断被研究、使用、传播与创新。本次展览通过回溯琉璃塔数百年来被不断 “观看 — 描绘 — 再创” 的历程,揭示其从城市地标逐渐演变为全球文化符号的关键轨迹。
瓷塔顶与废墟的照片,背景可见南京城墙
约翰・汤姆逊 来源于1871年的底片惠康收藏,公共版权
1871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来到南京,在昔日 “南京瓷塔” 的遗迹上,仅剩荒草残碑以及塔顶巨大的承露盘,这张照片记录下曾经扬名中外的琉璃塔最后的身影,背景可见南京城墙。
大报恩寺承露盘(复刻件) 2025年 直径3.81⽶ 航天晨光制作
1865年,李鸿章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其选址紧邻大报恩寺,当时的琉璃塔已毁于太平天国运动,仅存的塔顶承露盘倒置于地。1887年,金陵机器制造局第三任总办郭月楼建高台供置承露盘,使其得以长时间保存。1936年,学者张惠衣测量承露盘直径约为3.81米,并记载于《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以后,承露盘消失于战火中,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此承露盘(仿制件)由航天晨光制作,其前身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回溯往昔,人们以塔这样的建筑挑战天空的高度、拓展视野的广度,更借这座巍峨的塔,寄托对国家和平、城市繁荣与人民安康的深切祝福,将崇高理想与感恩文化融于其中。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建筑技艺的精妙,更在于它在人类文明记忆和文化创造中持续生成的价值 —— 是人类在屡次毁灭与重建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也是跨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与理想。
第一章节
琉璃塔影
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命工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高壮坚丽、度越前代”的标准重建天禧寺。在次年颁布的《重修报恩寺敕》中正式赐名“大报恩寺”,并宣告自己为报父母养育之恩、祈愿天下民安的建塔初衷。
1856年,大报恩寺琉璃塔毁于战火。昔日庄严沦为废墟,壮丽景象只残存在中、西方的历史记载与图像中,琉璃塔精美的构件也流散海外,被英、美、法、日等国博物馆收藏,是琉璃塔的珍贵遗产与重要的历史见证。
释迦牟尼佛塔砖 明永乐 纵43、横35.5厘米
由南京博物院提供
此件为明永乐模印释迦牟尼佛塔砖。明代陈沂在《琉璃塔记》中有所记载:“浮屠之内…… 四壁皆方尺小释像,各具诸佛如来因缘。凡百种,极致精巧。” 明永乐时的塔砖呈黑色,清康熙时在明代的基础上,以金漆装銮。
当真实的塔消逝,今天的人们在琉璃构件中想象,在数字艺术中表达,再度勾勒出这座宏伟的塔影。
第二章节
永恒地标
15-17世纪,欧洲人怀着对中国文明的向往,远渡重洋来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给这些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用文字、画作记录下这座举世无双的宝塔,向世界介绍它的奢华壮丽。
荷兰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 长34厘米、宽34厘米、高120厘米
出现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
郁金香花瓶诞生于17世纪末期,其层层递进的叠式造型与中国楼阁式宝塔呼应。约翰・尼霍夫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中曾用多幅插图描绘大报恩寺琉璃塔,对欧洲设计师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的审美引领下,郁金香花瓶形成了分体拼装的结构,并以飞檐装饰与图案体现 “中国风” 的审美趣味。此次展出的花瓶由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厂烧制,蓝白相间的花塔已成为荷兰的国家象征,延续着17世纪以来的皇家传统。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随团成员约翰・尼霍夫的报告和插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西方第一次直观地 “看到”琉璃塔,“南京瓷塔”的形象由此广为流传。它早已不仅是南京城的地标建筑,更是西方认知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法文版) 约翰・尼霍夫 1665 年
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
1655年,约翰・尼霍夫随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前往中国访问,并将沿途所见景象记录下来,回国后,以其访华日记为底本,辑录成此书,1665年,阿姆斯特丹书商出版了荷文版和法文版,引起轰动,全书附有140余幅插图。此后各种版本、译本层出不穷,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本《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法文版), 首次将琉璃塔的形象传入欧洲。书中琉璃塔被多次呈现,包括俯瞰式全景图、远眺图,以及出版商增添了一幅琉璃塔正视近景图,进一步凸显琉璃塔的宏伟与独特。本书使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全面而具象的中国,书中琉璃塔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神秘而富有魅力的东方象征之一。
金陵四十八景之长干里 陈作仪 清
由南京市博物总馆提供
版画 19世纪中叶
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
这张钢版画,由中央的一幅主画面和周围的七个画面组成,周围画面描绘了广州、澳门等地场景。正中画面为大报恩寺,九层宝塔清晰可见。画面下方有 “Der Porzellanthurm zu Nanking” 字样,即 “南京的瓷塔”。
南京长干桥外文图书插页 19世纪
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
此图是《伦敦新闻画报》上的一张版画插页,发行于1860年10月13日。画面左右两侧分别描绘了西方人视角下晚清时期的北京和南京。右下方是聚宝门外的大报恩寺,长干桥横跨于外秦淮河之上。左下方是北京城墙西直门。画面中央是清朝咸丰皇帝像。画面以左右对称的形式构图,形成南京与北京的强烈对比,直观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风貌。
英国考格利瓷盘・中式山水楼台纹饰1782年
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
英国斯塔福德郡蓝白瓷盘・中式庭塔纹饰1750-1799年
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
《世界主要建筑物比较图》 约翰・埃姆斯利1850年
大卫・拉姆齐地图收藏,大卫・拉姆齐地图中心,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公共版权
这幅《世界主要建筑物比较图》于1850年出版,收录在一部提供各类地理与科学知识的地图集中。
图中将当时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30座建筑并列呈现,其中包括埃及胡夫金字塔、巴黎先贤祠、意大利罗马斗兽场等,一目了然地展示 “人类文明的高峰”。其中第六座建筑是来自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是这幅图中唯一一座来自中国的建筑,也是整个东方的唯一代表。
第三章节
世纪巡礼
110年前,曾有一组中国宝塔,寄托着一群孤儿们的梦想,驶向遥远的美国旧金山,参加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20世纪初 高185、宽85、纵深85厘米
由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提供
1913年,由葛承亮带领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木工部约300名小工匠制作而成。这座模型还原了大报恩寺琉璃塔九层八面、逐级内收的造型及细部造像装饰,展现了中国楼阁式宝塔之美。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上,来自中国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80余座宝塔模型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精湛的工艺,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该届博览会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成为盛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是其中体型最大,颜色最为鲜艳的一座。在创作过程中,木工部主任德国籍修士葛承亮带领孩子们根据《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还原了琉璃塔的风采,是其被毁后的首次模型复原。博览会结束后,该模型被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此次展出是跨越110年后的首次重返故土,续写着一座塔跨越世纪的记忆与传奇。
葛承亮(1853-1931),原名Aloysius Beck, 1853年出生于德国,曾经在巴黎歌剧院任职,之后在巴黎进修机械制图。 1894年,在学习一年中文和上海话后,葛承亮来到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他深深着迷于中国文化,自抵达中国起,便将自己并不丰厚的津贴大量用于收集各类古玩,并在孤儿院内设立了一座小型博物馆。在他主持制作的工艺品中,既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工艺的创新理念。葛承亮耐心向孤儿院的孩子们传授各类技艺,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工匠。
《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木版画 19 世纪
由南京建初寺提供
“巴拿马—太平洋” 万国博览会纪念册 1915年
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拉丁文版)约翰·尼霍夫 1668年
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
1655年,约翰·尼霍夫随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前往中国访问,并将沿途所见景象记录下来,回国后,辑录成此书。1665年,阿姆斯特丹书商出版了荷文和法文版,引起轰动。此后各种版本、译本层出不穷,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这本《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为1668年的拉丁文版。尼霍夫在书中首次将琉璃塔的形象传入欧洲,使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全面而具象的中国。书中琉璃塔成为西方人心中神秘而极富魅力的东方文明象征之一。
《大中国志》(意大利文版)曾德昭 1643年
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
曾德昭,葡萄牙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朝末年来华,在中国居住三十余年。《大中国志》原文为葡萄牙文,后被译成意大利文,于1643年出版,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明代南京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意大利文版被视为权威版本,此后法文版、英文版,均译自意大利文版。在《大中国志》中,曾德昭对大报恩寺琉璃塔做了描述:“它还有一座结构精美的七层塔,布满偶像,好像用瓷制成;这座建筑物可列入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尽管对琉璃塔的描述有误,但这是欧洲关于琉璃塔的第一次记载。
1915年博览会结束后,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被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该馆以“为公众与自然世界和人类故事建立连接”为己任,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之一。2024年,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举办的《塔游记:1915年从上海到旧金山》专题特展中再次亮相。
第四章节
记忆生花
近代历史上,伴随着大报恩寺地表建筑的逐渐消失,这一伟大历史建筑的身影,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它的建筑遗址和遗存,逐渐被居民房屋遮蔽淹没。城南民居的瓦砾间,街头巷尾的印记间流传着它的身影。
《记忆生花》数字艺术装置互动效果
1948年,居于宝塔山60号的一家人分隔海峡两岸,三十年杳无音讯。1979 年,经由美国友人转寄书信,重新建立起联系。九年后,分别四十载的夫妻在南京的家中 —— 宝塔山60号重聚。四十年间,他们未曾再婚,以漫长守候兑现了一场迟来的团聚。而始终未曾改变的是家的坐标 —— 宝塔山60号,指引着他们回家的方向。
对当地居民来说,这里是家的记忆。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研究与博物馆的保护展示续写着它的传奇。对文博人来说,这是对遗址保护的承诺。大报恩寺遗址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意义和历史担当。
“声音廊道”(学者、国际专家与青年创作者多元声音的呈现)
今天的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与体验,构建起文化共享的新平台。人们不断走向这里,游览、感受、学习、深思……故事在当代演变延展、生生不息。
去看塔
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
2025年10月1日起
展览地点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来源:博物馆看展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