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经为一些朋友出的自传体书写过书评,有的书20多万字,有的书40多万字,但这些书基本上是我做的责任编辑,书中每篇文章我都逐字逐句编辑过,所以印象深刻,写起读后感来得心应手,十分顺利。
高级记者 黄基秉
陈蔺著作
读陈蔺的纪实文集《岁月印记》是一种享受,文如其人,她的文章像她人一样清新、自然,真诚、真实。娓娓道来、感人至深、有趣、可读性强,还有史料价值。
我曾经为一些朋友出的自传体书写过书评,有的书20多万字,有的书40多万字,但这些书基本上是我做的责任编辑,书中每篇文章我都逐字逐句编辑过,所以印象深刻,写起读后感来得心应手,十分顺利。
陈蔺的《岁月印记》则是发的电子文本给我,在手机上收到书稿后,转换到电脑上打开,放大字号,一篇篇地品读。
开篇《自序》一下就吸引住我的眼球:书中记述了末代皇帝溥仪在20世纪60年代携妻子李淑贤到老庄家吃饺子;有陈蔺父亲的地下党同志陈昭信,当年在川东地下党江竹筠的夫君彭咏梧被捕牺牲后,受命接任华莹山游击队队长,却路遇意外,就此开始的跌宕人生;有配合相关部门多次做海外亲人的工作,为中美建交做出贡献的刘家人(《刘莎和玉露词》);有称为“知青之父”的赵凡部长之子赵杰兵与成都知青的深厚情谊……呵!精彩,我随着她的思路往下读。
我曾在高校任职新闻学教授和学报编辑部总编辑十几年,过去的高校曾经有“一本书主义”之说,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高校教师,起码要独自出版一本自己学科门类的专著,当然多多益善,这样在高校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在本行业中有一定话语权。
陈蔺并非在高校工作,她长期就职于经济部门、金融行业,她的工作性质并没有出书的迫切和必须,但她却执着地要出书,要出回忆往事、品味人生的书。我认为最重要原因是,她对于文学和写作的热爱。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崇拜,超乎寻常,能出书是很多人的愿望。放在如今,很多年轻人是理解不了的。陈蔺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这样一些人中的一分子,她热爱文学,钟情码字,乐在其中。所以,我非常理解陈蔺孜孜以求,渴望正式出版发行这本自传式纪实散文集《岁月印记》的深切愿望。
为《岁月印记》写读后感是我主动提出来的,原因有三:一是我与陈蔺同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的战友,从1971年支边到云南,我们同在七团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在团部直属学校任教务主任,她在一营当宣传干事。七团有职工上万人,知青七千多,有六个营和一些直属单位,陈蔺任一营宣传干事多年。一营有知青一千七百五,还有转业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湖南老职工及职工家属等两三千人,是七团一个大单位。加之宣传部门是党的喉舌,这个岗位重要非常。陈蔺人漂亮、正直、正派、积极、能干,把一营宣传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在七团的宣传干事中相当出众出色。据说团部、师部等多家单位都反复调过她,但一直不成。当然最后她还是调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总部工作;
二是我夫人与陈蔺是小学、中学同学,支边又和陈蔺同在一营工作,时任一营学校教务主任,她和陈蔺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三是我是通过陈蔺认识的我的夫人,就是这位一营学校教务主任,后来与之喜结连理。这样的关系,能不主动为《岁月印记》写书评吗?尽管要在电脑上认真读完几十万字的书稿,要有感而发,要劳神费力,但我只能知难而进了。
《岁月印记》由44篇纪实文章组成,以时间为序,纵向结构,分为六辑,分别为:背影、风雨学堂芳华初绽、八年孟定坝风风雨雨、八年洗马河和滇池冷月、风从哪里来、最忆南疆青春时。全书文章有长有短,最长的是三万多字的《最忆南疆青春时——参加1991年青春无悔活动始末》,最短的是《图书室的贺老头》千字短文。无论长文还是短文,陈蔺铺排、描写都非常用心,读来令人感动。
纵观全书,可以用“真 善 美”三个字来概括。
真人,真情,真实,是《岁月印记》第一大特色。书中记载的各种人物,都是在生活中的真人。有陈蔺的家人、亲戚、同学、战友、朋友……他们的音容笑貌,人生命运,陈蔺徐徐道来,活灵活现。
陈蔺写她父亲、母亲的文字,有2.6万多字,在《背影》章节的首篇,这2.6万多字其真情、真实在这个章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陈蔺的父亲母亲都出生在川南边远山区古蔺,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而古蔺虽是川南的一个小县,但因其坐落在赤水河畔,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这一带“四渡赤水出奇兵”,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红军在古蔺赤水河迂回前进走向了新生。
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四川经济日报任总编辑时,曾带记者到古蔺采访,在离县城不远的太平古镇的一座盐商的小公馆里,参观了毛主席当年在这里办公和住宿的房间。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在古蔺县境内往返迂回,为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陈蔺的父母就是40年代中期在古蔺参加地下党,从此投身革命的。这些文字语言流畅,叙述脉络清晰,感情真实动人,说是自传式文章,其实也是川南地下党的生动史料。
陈蔺从初中开始,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几十年来从未间断,所以她的这本《岁月印记》中的故事,出自哪年哪月哪天,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白纸黑字,一清二楚,故读陈蔺的纪实散文,心里踏实。许多历史事件,哪怕平铺直叙,后人看来,同样十分精彩。为啥?因为真!
应该说,真人、真情、真实,不仅是《岁月印记》的第一大特色,同时是这本书极具生命力的亮点之一。
《岁月印记》的第二大特色,应该是善。
善是一种美德,善也是一种修养,善更是一种境界。百姓讲究与人为善,佛家推崇惩恶扬善。陈蔺的非虚构散文中,处处洋溢着善意,充满着正能量。
《海棠依旧念沫沫》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沫沫是钟定模的笔名,原四川省妇联主办的颇受读者喜爱的杂志《分忧》的编辑。我在省委对台办公室宣传处工作时,在该杂志上发表过几篇与对台宣传有关的人物通讯,如《十年寒窗苦 凤姐天下闻——访电视连续剧王熙凤扮演者邓婕》等。我与钟定模在云南知青举办的有关活动中见过面,但交集不深。陈蔺写人写事很能抓细节,在《海棠依旧念沫沫》中写出了钟定模的才华,写出了她人生坎坷,写出了陈蔺对于朋友的真诚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出了陈蔺人性中浸入骨髓的善良。
书中很多篇章和描写都能充分体现陈蔺的这种善良。
陈蔺一家子就很善良。父亲有待人宽厚真诚的善良,母亲有一辈子节俭持家却慷慨助人的善良,还有她的外祖父处处帮人助人的善良……陈蔺弟弟的一位好友,做煤气罐生意,突发煤气泄漏引发大火爆炸,家业毁于一旦,人也烧成残疾,很是悲惨。陈蔺的父母听说后,召集全家集资了一笔钱,由母亲带队送到这个朋友的病榻前。这位朋友感动得痛哭流涕说:“终生不忘救难之恩!”陈蔺父母的这种急公好义的品质融入后代的心中,并成为陈蔺家的家风。
这些非虚构文字白描出来都十分感人,因为善是有穿透力的,从古至今善在老百姓心中有种膜拜的地位,难怪惩恶扬善在佛门中被广大信众高度认可。
陈蔺一生履历丰富,生活精彩,阅人无数,但她骨子里是一位善人,我以为善人就是好人,好人就能一生平安!
《岁月印记》里这样的篇章出现频率相当高,由此,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动人之处。
《岁月印记》第三个特色是美。
陈蔺人美、心美、文章更美。她的文章构思美,语言美,描叙美。可以说纪实散文的看点就在于其非虚构文字,真善美的故事用非虚构文字表现出来,能不吸引读者眼球才怪。这也许就叫:内容为王吧。
请看下面这些文字,准确生动,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
她描写自己的父母初识“那时的我母亲二十出头,身材清秀,皮肤白皙,落落大方,敢说敢为,按我父亲的话是一个泼辣能干,篮球打得好,左手上拦,百发百中。说话清脆响亮,唱歌好听……的女子……”
《永远的姚妈》寥寥数笔,看似平实,实则发自肺腑:“姚妈在九十四岁高龄上辞世,我家姊妹兄弟都去为她老人家守灵,送她最后一程。我为她敬献挽联一副:安于贤淑相夫教子善良勤劳集一身,幸为睦邻受惠数载慈爱美德润后人。姚妈是位很传统的中国女性,很普通,但她身上却有着太多的美德:善良贤淑、勤劳俭朴、洁身识礼、坚韧奉献、明大义……特别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对人对世界都报以善意。在我心目中,她就是真善美的化身!我崇敬她,怀念她,永远!”
还有描写她家保姆李嬢嬢,写李嬢嬢抽水烟惟妙惟肖:“做完活路,她靠在我家那个高靠背的竹椅子上,端着那个,她说是智育电影院老板送的那个水烟筒。左手握着水烟筒,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从水烟筒的下方,有盖子的一个小盒子里,抠出一点烟丝,在两个指头间这么一搓捏,烟丝变成了豌豆大小的小圆坨,小圆坨被按在烟筒前方长嘴上的那个烟斗上。之后她将飘着一缕青烟的草纸捻子,凑到嘟起的嘴唇前,对着纸捻,快速地有节奏地‘呼腾儿、呼腾儿’地吹,最多两下。那草纸捻子燃起了明火,于是,她将纸捻往按在烟嘴里的烟丝上这么轻轻一飘,烟就点燃了,她用嘴含住烟嘴,深深地吸,惬意地吸,水烟筒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
陈蔺描写支边战友五营撑船的老茂:“独木舟,一条相当原始的独木舟。一棵大树挖空后,有点像一个硕大的猪食槽子那般模样的船,飘浮在水上,坐进去,伸手能触到水面。我当时很是紧张,生怕圆滚滚的船身,随意那么翻滚一下,我们不是就被倒入南定河急流中……划船老板是五营的成都知青老茂……老茂个子不高,长得敦实,赤着胳膊,高挽裤腿、长篙大桨,一声:‘坐好哈,开船了!’八面威风。”
这些绘声绘色的生动描写比比皆是,相当逼真精彩,活脱脱地将这些人物拉到了你的面前,让人禁不住拍案叫绝!
这样的非虚构文字,这样的美文,能不撞击读者心灵,能不让读者刻骨铭心吗?纪实散文的美,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在于心有灵犀一点通!
《岁月印记》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史料性。正如作者所述“文章虽全是纪实,都是真实记录,但体例并没完全一致,有的偏文学性,有的偏史料型”。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最忆南疆青春时——参加1991年青春无悔活动始末》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史料性极强的文章。文章第一次全方位、详细地记录了1991年发生在成都的一件大事,这就是当年去云南支边的云南知青的一次隆重的纪念活动,纪念支边二十周年,那次活动命名为《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这种提法立刻在全国引发关于知青问题这个涉及千家万户、无数中国人经历过的岁月的激烈争论。有的完全赞同这种提法,有的人则绝不同意,坚决反对。这种讨论持续至今。有人称此次活动此次讨论:开启了中国知青文化的先河。
陈蔺是那次活动的发起人、策划人、参与人之一,她自始至终地参与了那次活动。当年组织这个活动的朋友,我基本都熟悉。此次活动无疑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甚至为中国知青历史画出了有影响的一笔,感谢陈蔺他们做了这样一件大事。
我要在这里说的是,那次活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陈蔺根据自己的笔记、和进一步大量搜集的资料,用翔实细腻地笔触,第一次将那次活动的来龙去脉,从头到尾、全程地记述出来,展示予人。据说此文原稿近5万字,因各种原因,减少至目前的3万字。有的细节做了删减,但没有影响这篇文章的生动、感人和史料性。这篇文章目前已经收入四川省《当代史资料》2025年1期。请有兴趣的朋友关注。
我喜欢陈蔺的纪实散文,喜欢陈蔺的非虚构文字,据我所知,陈蔺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们热切期待着陈蔺继续采集生活的浪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自己对真善美的认知,诉之键盘,写成文章,继续发表,以飨读者。
书评作者黄基秉
【作者简介】黄基秉 男 1953年11月出生于成都市,四川经济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成都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
本文责编:高级编辑 旭峰
来源:锦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