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经深入核查,郎咸平教授明确指出,这些说法均为博流量而编造的谎言。他将误导性短视频归纳为五大骗局,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寓降价骗局,涉及52个案例。
如今的房地产行业虽说没之前那么景气了,但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28号曝出曾经提出“小目标”的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更是全网关注的对象。
搞得很多人心里犯嘀咕,再加上网上流传关于楼市的小视频什么说法都有。
这房地产还能不能碰了?郎咸平教授带领团队展开调查。
直言这类内容不仅对政府政策产生极大误导,还干扰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判断,力求还原市场真相。
团队对海量短视频进行全面量化分析,筛选出189个内容独立的视频。
这些视频宣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城市楼盘跌幅达40%至73%,并将降价原因归咎于房地产不景气、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跑路等。
但经深入核查,郎咸平教授明确指出,这些说法均为博流量而编造的谎言。他将误导性短视频归纳为五大骗局,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寓降价骗局,涉及52个案例。
以上海某短视频为例,其声称当地楼盘暴跌73%,但查证显示,70年产权的正常住宅价格未降,降价的实为公寓。
另有视频称某海景豪宅暴跌50%至60%,而该区域70年产权住宅单价稳定在13.9万元/平方米,所谓“七字头单价”的降价房源均为商业公寓。
这些公寓常以低价为噱头,通过对比住宅价格或渲染开发商跑路氛围制造降价假象,实际上公寓价格波动不大,只是交易成本极高,原价100万元的公寓涨至200万元,卖出时各类费用合计接近40%,业主几乎无利润。
北上广深老破小降价骗局也不少,包含45个案例。上海部分老破小单价低至3万元/平方米,总价不足100万元。
北京一套58平方米两居室,2022年售价630万元,2025年降至290万元,降幅达54%。但深入分析发现,这类降价老破小均具备特定特征,学区属性弱化、房龄超20年、业主急于抛售或位于远郊区,并非整体老破小市场普遍降价。
让人意外的是,一些无良媒体为了流量,连法拍房降价骗局都没放过,调查就有24个案例。广州某法拍房看似比市场价低80万元,购房者收房时却发现前房主拖欠5年燃气费及滞纳金共计2万余元。
今年3月,王先生以360万元拍下一套法拍房,后续需缴纳240余万元税费,其中土地增值税210万元,总成本超600万元,远超市场价。
2025年数据显示,37%的法拍房存在未披露高额欠费,平均每套隐藏成本达房价的22%,部分物业公司还会通过断水断电施压,且该行为在物业管理条例框架内合法,购房者极易陷入困境。
既然是楼市骗局,这里面就少不了房产中介设计的骗局,涉及的案例有43个之多。我国多数房产中介采用无底薪模式,部分中介为追求佣金不择手段。
他们雇佣兼职人员假扮看房客,暗示房源空置、市场低迷,向房东施压制造焦虑,若房东不愿降价,便以“客户流失”相威胁。
阴阳合同、吃差价、发布虚假低价房源骗取购房款等行为也屡见不鲜。中介间的竞争内卷,进一步加剧此类乱象,他们多追求快速成交获取3%佣金,忽视交易公平与合规。
除此之外就是鼓吹楼市大跌崩盘的骗局,有25个案例。部分财经博主通过“广州房价失守2.3万元”“上海市中心房价将崩”“上海楼市再跌50%”等言论,刻意渲染购房者恐慌情绪,核心目的仅是博取流量。
北上广深楼市的真实情况并非如短视频所传。收集四市所有小区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北京正常住宅跌幅为5%至9%,上海为3%至15%,广州为8%至12%,深圳为2.4%至6.7%。
国家统计局数据更具权威性:今年1月至8月,北京一手房下跌1.1%,二手房下跌4%;上海一手房上涨3%,二手房下跌2.3%。
广州新房上涨0.02%,二手房下跌3.8%;深圳新房上涨0.9%,二手房下跌2.1%。显然,一手房价格波动不超1%,二手房最大跌幅未超4%,“楼市崩盘”实属不实言论。
郎咸平教授学术背景深厚,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早年在东方卫视《财经郎眼》中,他对国企改革、房地产泡沫、股市风险等议题的解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语言犀利且一针见血。
如今,尽管岁月留痕,但他对楼市的分析依旧精准,直指核心问题,当前楼市部分房源降价,是学区房影响力衰退、公寓交易成本高、老破小自身属性劣势(房龄超25年、位于远郊区)等因素叠加导致,并非整体市场崩盘。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缺失。经济学理论中并无“刚需”概念,只有“有效需求”,即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的需求。
例如,一个人三天未进食,若囊中羞涩,其有效需求便是一碗泡面。反观当下楼市,以上海为例,房价与收入比普遍在15倍至40倍,部分优质房源更高。
年轻人需工作30至40年才能购房,而美国纽约等国际大城市这一比例多在15倍左右。同时,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购房能力受限,住房需求自然转向租房市场。
目前政策鼓励年轻人租房,推动房价回归居住属性,挤压市场泡沫。但部分自媒体为起号编造虚假数据,中介为卖房实施PUA战术,房东为快速成交过度降价内卷,这些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损害消费者权益。
事实上,真正具备稀缺性的房源,如北京、上海内环内房龄较新的住宅,价格始终坚挺。此前房地产普涨周期中,投资者忽视房龄等因素盲目追高,导致老破小等房源存在价格泡沫。
如今的价格调整,本质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均值回归”,房龄每年至少有1%的折旧率,二三十年房龄的老房子价格回调属正常现象。
将目光转向房地产行业标志性人物王健林与大连万达集团。此前,天眼查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消息迅速引发关注并冲上热搜。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限高”源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的经济纠纷,双方此前已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目前公司正进一步了解情况,“限高”或因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公开信息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王健林,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
经营范围涵盖商业地产、酒店、连锁百货、电影院线等文化产业投资及经营,以及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内一般贸易等。
股东结构为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与王健林共同持股。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现存11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52亿元,所持多家公司股权被冻结。
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1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295.9万元,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有423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18.4亿元,其中失信被执行人信息4条,涉案总金额211.51万元。综合来看,万达系各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70亿元。
29号网站上已经查询不到王健林的“限高”信息,这一变化引发市场对万达债务化解进展的关注。
回溯万达发展历程,此次困境早有苗头。2017年前后,万达在国内大规模扩张房地产项目,同时布局海外收购,业务摊子过大导致资金链承压。
为缓解危机,万达开启“变卖资产”模式回笼资金,但仅能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未能根本扭转局面。
更关键的是,为推动旗下万达商管上市,王健林与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承诺2023年前实现万达商管在香港上市,若未完成,需拿出380亿元现金回购投资人股份。
万达商管上市之路屡屡受挫,对赌协议违约导致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引发如今的连锁反应。
71岁的王健林本应步入养老阶段,却仍为企业生存奔波。
今年8月,有人在新疆克拉玛依偶遇他,照片中的他身形消瘦、皱纹明显、尽显疲惫,但始终坚持“不跑路、硬扛债”,与部分卷款潜逃的企业家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外界对万达能否重振旗鼓存疑,但他的坚守赢得不少尊重。
与王健林的忙碌形成反差的是其子王思聪的生活状态。王思聪长期居住在日本东京豪宅,车库停放劳斯莱斯、布加迪等豪车,社交账号内容多为与网红女友旅游、在直播平台为主播刷礼物,9月20日便有网友发现他在直播间大量刷礼物。
不过,王思聪也面临个人债务问题,其早年创办的熊猫互娱2019年破产后,仍拖欠1200余万元合同债,截至今年9月仍被法院追讨。他曾试图出售上海一套房产偿债,却因定价过高无人问津,即便降价后仍未成交。
从法律层面看,万达集团债务属公司层面债务,与王思聪个人财产独立,且王健林早年表示不会给儿子留下遗产,仅提供过5亿元创业资金,因此王思聪无需为万达债务承担责任。
此外,王思聪在全球持有多套房产,仅租金收入便足以维持生活,这使得他在万达陷入困境时,仍能保持相对潇洒的生活状态。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周期。参考美国等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的国家经验,房地产行业周期性明显。
泡沫破裂后,通常经历5年左右下跌期和5年左右震荡期,总计约10年才能逐步恢复并进入新上升周期。
从这一规律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或处于下跌周期尾部,即便下跌周期结束,房价也不会立即上涨,而是进入震荡企稳阶段。
未来楼市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房源,因稀缺性和配套优势,价格抗跌性强,甚至可能跑赢通胀。
大城市郊区及三四线城市房源,因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即便部分区域房价停止下跌。
若长期横盘,考虑到每年约2%的通胀率,10年后房产实际购买力将下降20%左右。若叠加此前部分房源已出现的30%左右跌幅,房产真实价值可能缩水一半。
对普通购房者而言,当前市场环境下需摒弃“炒房致富”观念,理性评估自身购买力,优先考虑房产居住属性。
若有购房需求,应重点关注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房龄较新、配套完善的房源;若暂时不具备购房能力,租房也是合理选择。同时,需警惕各类楼市谣言与虚假信息,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真实数据,做出明智决策。
无论是郎咸平教授对楼市真相的解读,还是王健林与万达集团的困境,都折射出当前房地产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这一过程中,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行业格局不断重塑,唯有顺应趋势、理性决策,才能在变局中实现稳健发展。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