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岁偷尝百草,到8岁蒙眼辨药,中医世家第十代传人的人生奇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8:27 1

摘要:石家庄“世家百草堂”是一家百年老店,店内的墙壁上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中药香。

石家庄“世家百草堂”是一家百年老店,店内的墙壁上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中药香。

店主姓李,是中医世家,据说他家有从皇宫里流传下来的宫廷秘方呢!

李家的医术在石家庄很有名气,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来求医问药。

一天上午,照例来了不少病人,店里便和往日一样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柜台后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悄悄爬上高凳,踮着脚尖,伸长小手伸向百草堂的药柜。

百草堂第九代传人李向前刚给一病人诊完脉,无意间看见儿子趴在药柜上,小手在“大黄”的抽屉上。他惊叫一声:“慕容,快下来!”

小慕容将手中的药材塞进嘴里,笑嘻嘻地说:“爸爸,这个味道好。”

李向前急忙将儿子抱下来,查看他嘴里和手里的药材。结果虚惊一场,他儿子手中握着的并非大黄,而是旁边抽屉里的山楂片。

明白爸爸紧张的原因是怕他误服大黄后,小慕容眨眨眼说:“两个的形状不一样呀,大黄是块状的,山楂是片状的。而且还可以闻,山楂是酸的,大黄是苦的。”

在场的人都是一惊:三岁的小男孩,竟能分辨药材?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偷吃山楂片的小男孩李牟慕容,七年后成了名震网络的“小药王”,并且肩负起传承十代中医世家的使命。

一、百年老店里的意外启蒙

李家百草堂的历史可追溯至康熙年间。

老祖宗李时昌曾任太医院御医,尤擅妇科和疑难杂症。当年康熙帝微服私访时染上怪疾,太医们束手无策,正是李时昌以一味罕见草药入药,三剂便痊愈。康熙御笔亲题“世家百草堂”匾额,自此李家药堂名扬天下。

三百多年来,李家世代行医,传承有序。到李牟慕容父亲这一代,已是第九代传人。药堂正厅悬挂的祖训“医者仁术,大功无利”八字,时刻提醒着后人行医的初心。

小慕容的童年与别的孩子不同。当同龄人抱着玩具汽车和洋娃娃时,他的玩具是各种中药材制成的标本。而他最爱听的也是爷爷讲的中医药故事。

妈妈曾开玩笑说,小慕容学说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而是“甘草”。

尝药认药不算什么,真正让家人吃惊的还有一件事。

那年寒冬,流感肆虐。百草堂内挤满了咳嗽、发烧的病人。

四岁的小慕容安静地坐在角落的小凳子上,小手摆弄着药材标本。眼睛却不时看着忙得团团转的爷爷和爸爸。

有一位老奶奶抱着孙子前来就诊。那孩子高烧不退,小脸通红,咳嗽声嘶哑。李父把脉后开了方子,让徒弟去抓药。

就在这时,小慕容突然放下手中的药材,蹬蹬蹬跑过去,小声说:“爸爸,少了一味川贝母。”

李向前一怔,拿回药方仔细看,果然发现自己匆忙中漏写了川贝母。

这位爸爸惊问:“你怎么知道需要川贝母?”

小慕容歪着头说:“我听他咳嗽声音很干,像没有水的河床。川贝母是润肺的,就像给河床加水一样。”

李父震惊之余倍感欣慰。四岁孩童,竟能通过听咳嗽声判断病机,这或许是李家祖上积德,天赐良才。

从此,李家两代传人都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小慕容。

令他们惊讶的,小慕容对药材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闭上眼睛,仅凭嗅觉就能分辨出数十种相似的中药材。

“这孩子莫非生来就带着祖辈的医魂?”爸爸感叹不已。

妈妈却看着小慕容,满眼怜爱地说:“不管是天赋还是缘分,既然儿子有这个能力,我们就好好培养他。但别忘了他首先是个孩子,要有童年的快乐。”

转眼,李牟慕容六岁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刚上小学,背诵古诗和算术口诀,而慕容已经能辨认八百多种中药材,熟背《药性赋》和《汤头歌诀》。

而且,他已经具备“望闻问切”的能力,连爷爷都夸赞他的天赋异禀。

二、蒙眼辨药的“小药王”

2015年夏天,百草堂来了一位特殊病人,他让小慕容的才能第一次展现在外人面前。

病人是一位中年作家,因长期伏案写作,颈椎出了问题,还彻夜失眠。他去了好多医院,效果都不理想,后慕名来到百草堂。

李父仔细问诊把脉后,开了调理方子。作家抓药时,看到六七岁的小男孩穿梭在药柜间,熟练地拉开抽屉称量药材,惊奇地问:“这么小的孩子抓药?”

李父笑道:“这是我儿子,从小在药堂长大,对药材熟悉得很。”

作家不太相信,便指了药柜上的三个抽屉——黄芪、黄芩和黄柏,故意考问小慕容:“小朋友,你能告诉我这几味药有什么区别吗?”

小慕容看了一眼,奶声奶气地回答:“黄芪味甘性温,补气固表;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黄柏味苦性寒,泻火解毒。三者虽都姓黄,功效大不相同。”

作家惊讶不已,又连续问了几种药材,小慕容都对答如流。

作家连连称赞:“神童!真是神童!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从此,这位作家成了百草堂的常客,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了这个“中医小神童”的故事。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李牟慕容的名字渐渐传开了。

而真正让小慕容名声大噪的,是2017年湖南卫视《神奇的孩子》。

节目组听说李牟慕容是“小药王”,故意出难题:将慕容眼睛蒙上,随机挑选药材让他辨认。

面对摄像机,小慕容毫不怯场。编导选了五味外观相似的中药材——白术、苍术、白芍、白芷和白芨,放在慕容面前。

蒙着眼睛的慕容首先拿起第一味药,放在鼻下轻嗅,又用指尖摩挲药材表面。

“这是白术,断面有朱砂点,气味香醇。健脾益气的。”慕容自信地说。

编导惊讶地对视一眼——完全正确。

接着第二味药,慕容只轻轻一闻便答道:“苍术,气味较白术更辛烈,燥湿健脾的。”

第三味药,他稍微尝了一丝丝:“白芍,酸苦味,养血调经的。”

第四味和第五味也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来。

节目组不服气,又增加了难度:将药材粉碎成粉末,让慕容辨认。

慕容依然应答自如。编导甚至让现场观众随机从药柜中取药,慕容照样一一辨出,无一错误。

主持人谢娜忍不住问道:“慕容,你是怎么做到蒙着眼睛都能认出这么多药材的?”

慕容摘下眼罩,眨着大眼睛说:“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就像人一样。有的外向,气味浓烈;有的内向,需要仔细品味。我只是和它们做朋友,记住了它们的样子、气味和性格。”

这番话通过电视传播出去,观众无不称奇。“小药王”的名号不胫而走。

与此同时,网络上开始出现质疑声。

面对各种质疑,李父曾犹豫是否应该让儿子继续公开亮相。

但小慕容却说:“爸爸,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话而停止呢?我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

小小的年龄已有大家风范。

三、穴位衣与“失误”的眼泪

人体的经络系统错综复杂,上面分布着七百多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位置和功效,即便是成年医学生也觉得难以掌握。

如何让人体经络穴位这种抽象的知识变得易懂易记?七岁的慕容却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那天,妈妈发现小慕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半天仍不出来,便悄悄进去看他在干什么。

结果发现,小慕容正在屋里做针线活,他在一件旧衣服上缝各种颜色的纽扣和珠子。

妈妈看得莫名其妙,慕容却兴奋地说:“妈妈,我在做‘穴位衣’!这样学习穴位就变得有趣多了!”

他指着肩膀位置的一颗红色纽扣,“这里是肩井穴,可治肩颈痛。”又指向肘部的一颗蓝色珠子,“这是曲池穴,降血压……”

小慕容将人体主要穴位精准地标记在衣服上,不同颜色的纽扣代表不同经络的穴位,大小不一的珠子则表示穴位的重要性。

慕容第二次参加电视节目时展示了这件特殊的“穴位衣”。主持人让慕容背对观众,随机报出穴位名称,慕容都能准确指出位置,甚至详细说明每个穴位的功效和针刺方法。

观众席上的一位老中医不禁感叹:“我行医四十载,也不敢说能如此熟练地掌握所有穴位。这孩子真是天赐中医界的瑰宝啊!”

然而,神童也有失手的时候,小慕容在一次表演蒙眼辨药时发生了意外。

那天,台下坐着数百名观众。主持人告诉小慕容,盒中有六种药材需要辨认。但开始辨认时,主持人悄悄又追加了两种药材。

慕容准确地说出了六种药材便放下盒子,表示已完成任务。

主持人笑着说:“慕容,盒子里其实有八种药材哦,你还有两种没有辨认出来。”

现场顿时一片寂静。

慕容的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重新拿起药材仔细辨认,但似乎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没能辨认出剩余的两种药材。

主持人赶紧打圆场:“慕容已经很棒了!是我们临时增加了难度……”

话未说完,小慕容的眼泪已经滚落下来。

工作人员慌忙上前安慰,慕容却抽泣着说:“我不是因为委屈哭的。我是自责,作为一个医生,怎么可以如此疏忽?如果这是在临床上,可能会耽误病人的治疗……”

一个八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令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那位偷偷追加药材的主持人后来坦言:“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羞愧。我们只想着测试孩子的能力,却忽略了他对医道的敬畏之心。小慕容给我们上了一课。”

这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开后,那些质疑声少了些。人们眼里的李牟慕容不仅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个怀有医者仁心的小中医。

四、小药王的日常与非凡病例

成名后的李牟慕容依然和普通学生一样学习生活。

周一到周五,慕容和同龄人一样上学读书。

放学后,他先完成学校作业,然后花两小时学习中医知识:诵读经典、辨识药材、练习把脉。

周末则跟着爸爸在百草堂坐诊,从最简单的抓药开始做起。

“慕容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李父说,“现在的名气都是过眼云烟,真正重要的是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百草堂,小慕容逐渐开始接触真正的病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小的身影往往能看出成人医师忽略的细节。

曾有一位女患者长期头痛,多方求医无效,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百草堂。

李父诊脉后开了祛风止痛的方子,慕容却在一旁小声嘀咕:“阿姨的头痛是不是下午更严重?伴随着耳鸣和腰酸?”

女患者惊讶地点头:“是啊,小朋友你怎么知道?”

慕容对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阿姨不是风头痛,是肾虚头痛。你看她的舌根部位苔少,脉象沉细,这是肾阴不足的表现。”

李父重新仔细诊察,果然发现自己疏忽了这些细节。调整药方后,患者的头痛不久便痊愈了。

还有一次,一位老爷爷前来治疗慢性咳嗽。慕容观察老人走路姿态后问:“爷爷,您晚上睡觉是不是总觉得胸口闷,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

老人连连称是。慕容对父亲说:“这不是普通的咳嗽,是心咳。应该强心为主,润肺为辅。”

后来检查证实,老人确实有轻微心功能不全的问题。针对心脏调理后,咳嗽自然好转。

这些病例逐渐在患者间传开,前来百草堂找“小药王”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让慕容把一把脉。

面对如潮的赞誉,慕容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最开心的时候,不是被人称赞为“神童”,而是看到患者康复后脸上洋溢的笑容。

慕容开心地对爸爸说:“爸爸,当医生真好!能帮助别人解除痛苦,比上电视还有意思。”

上中学的李牟慕容身高蹿了一大截,但脸上的稚气仍未褪去。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

妈妈曾担忧地问:“中学课业越来越重,还要继续花这么多时间学习中医吗?”

小慕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要!这是我的使命。”

五、传承与创新:小药王的未来

现实的问题是: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中医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小药王又如何看待中医的未来?

李牟慕容有自己的思想,他说:“西医和中医各有所长。西医精准直接,中医整体调理。我觉得未来的医学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

为此,他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许多现代医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医学智慧不谋而合。

“比如《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其实就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概念;中医讲求的整体观念,也与现代系统医学相通。”慕容在一次中医讲座上分享道,“中医不是落伍的古老医学,其中蕴含着超前的智慧。”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文化,慕容还尝试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医学习方法。他与父亲合作开发了一款APP,通过AR技术展示人体经络穴位,让学习变得直观有趣。

“我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医,爱上中医。”慕容说,“中医不只是把脉喝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慕容也开始发布简短的中医科普视频。从“五分钟学会自我按摩缓解头痛”到“药食同源:厨房里的中药材”,内容生动实用,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

最令长辈惊喜的是,小慕容还开始学习祖传的针灸技术。

李家的“李氏飞针”技法是一绝,以其进针快、准、痛感轻而闻名。慕容每天要在棉包上练习刺针数百次,手指常常磨出水泡。

李牟慕容说:“针灸是中医的精华,但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我希望有朝一日能不仅用药,也能用针为患者解除病痛。”

窗外,阳光正好。百草堂里的药香依旧氤氲,仿佛在诉说着三百年的传承故事。

“医者仁术,大功无利”是李家的祖训。新一代的传人李牟慕容已经准备好,将继续书写这个未完的传奇。

未来的路还很长,小药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说神农尝百草,他要尝百药。

他想考上最好的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然后回到百草堂,和长辈一起接诊。

他还要编写一套适合小朋友的中医启蒙教材,让更多孩子了解这门古老的智慧。

来源:V盟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