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逃匿雪豹“闹闹”救回,动物日常管理疏失不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8:10 1

摘要:9月26日,西宁野生动物园通报:9月26日清晨,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发现,雪豹“闹闹”从笼舍内逃匿,西宁市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消防、林草和公安等部门,对西宁野生动物园外围进行封堵,防止雪豹逃逸出园区。在专家指导下,于当日晚间20时08分在园区内将其成功救回。经

9月26日,西宁野生动物园通报:9月26日清晨,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发现,雪豹“闹闹”从笼舍内逃匿,西宁市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消防、林草和公安等部门,对西宁野生动物园外围进行封堵,防止雪豹逃逸出园区。在专家指导下,于当日晚间20时08分在园区内将其成功救回。经专家对雪豹“闹闹”身体状况进行初步检查,其状态良好。同时,西宁野生动物园经过连夜评估,已满足开园条件,将于9月27日起正式恢复开放。

这场持续12个小时的“虚惊”虽暂告段落,但“闹闹”能突破笼舍防线逃匿,暴露出的动物园日常管理漏洞,远未到可以搁置的地步。若只满足于“找回动物、恢复开园”,不深挖问题根源,类似事件难保不会重演。

设施防护的“失守”,是此次事件最直观的硬伤。《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动物笼舍设计需“保证动物、游人和饲养人员的安全”,且契合动物生活习性。“闹闹”是老年雪豹,活动能力远不及成年个体,却能从笼舍逃匿,背后必然有设施维护的缺位——或许是笼舍缝隙超出安全标准,或许是老化锁具未及时更换,又或是监控存在盲区未排查。这与杭州金钱豹外逃事件中“饲养员未锁通道门”的失职本质相同,都是安全标准停在纸面上,未落到实际维护中。对猛兽展区而言,设施是第一道防线,防线松动,风险便如影随形。

日常巡查的“空转”,让风险得以累积。“闹闹”清晨才被发现逃匿,意味着夜间巡查存在严重漏洞。动物园对猛兽展区本应实行24小时值守、高频次检查,可从事件进程看,园方未能及时察觉异常,足见巡查流程流于形式。福建龙岩曾发生蟒蛇逃逸事件,园方前一晚检查称“无异常”,次日便发现蟒蛇丢失,这种“走过场”的巡查,不过是给管理“装样子”。更何况“闹闹”是老年动物,行为可能存在特殊性,更需针对性调整巡查策略,而非沿用“一刀切”的常规模式,这种管理上的“惰性”,实则是安全意识的缺失。

监管机制的“缺位”,让漏洞长期潜伏。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驯养繁殖需持有许可证,日常管理本应受严格监管。但从多地动物逃逸事件来看,主管部门常陷入“重审批、轻过程”的误区,甚至出现“只查台账、不查现场”的形式主义监管。杭州金钱豹外逃后,联合调查组才查出园区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一教训警示我们:监管不能只在事故发生后“救火”,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防火”。若林业、园林等部门能定期实地核查设施安全、抽查巡查记录,及时督促整改,许多风险本可在萌芽阶段化解。

补回管理疏失,需从“人、制、技”三端发力。在“人”的层面,要压实岗位责任,明确饲养、巡查、安保等环节的具体职责,杜绝因“职责模糊”导致的推诿;在“制”的层面,需完善全流程管理制度,结合动物行为学、环境安全学,针对雪豹等猛兽建立“行为观察+智能监控”双保险机制,避免制度与实际脱节;在“技”的层面,可运用物联网传感器、AI 行为识别技术,实时追踪动物活动轨迹,及时预警异常情况,用技术为安全兜底。

从杭州金钱豹到福建蟒蛇,再到此次西宁雪豹“闹闹”,动物园动物逃逸事件反复上演,本质是管理思维滞后于保护需求。“闹闹”被顺利救回值得庆幸,但更该清醒:找到动物只是第一步,补上管理漏洞才是关键。猛兽出柙,典守之咎。唯有把制度笼子扎紧,让每一项安全要求落地,才能既护好野生动物,也守住公众安全,让动物园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窗口,而非安全隐患的“暴露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