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测试者针对主流视频平台的广告时长进行了一次实测,在网络状态良好的环境下,使用多部手机分别记录了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和芒果TV的广告时间。
有测试者针对主流视频平台的广告时长进行了一次实测,在网络状态良好的环境下,使用多部手机分别记录了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和芒果TV的广告时间。
测试方法是在广告出现时开始计时,正片画面出现时结束。
过程中特别关注了广告倒计时结束时是否立即切换。
测试结果显示,部分平台在倒计时结束后,实际仍会播放数秒广告,导致广告总时长超出其标明的时间。
我原以为,广告超时可能只是偶尔发生的技术故障。但测试结果显示,这根本不是什么“故障”,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精心设计的“常态”。
我把这些“偷时间”的手法,总结成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很多广告,画面已经开始播放了,甚至连声音都出来了,但屏幕右上角的倒计时却迟迟不出现。通常要等上3到5秒,那个倒计时数字才会慢悠悠地弹出来。
它没有被计入官方的倒计时里,你以为你看的是120秒广告,实际上,你看了125秒。这消失的5秒,是你“免费”贡献给广告商的注意力。
第二种最让人火大,你眼睁睁看着倒计时从“1”跳到了“0”,心里长舒一口气。但抱歉,广告画面依然我行我素,坚持把剩下的内容播完。那个归零的数字,像一个谎报军情的士兵,它的任务只是告诉你“快结束了”,但至于什么时候真正结束,它说了不算。
有时更离谱,一个广告播完,紧接着无缝衔接下一个,中间连个喘息的机会都不给。倒计时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建议时长”,而非“强制时长”。
第三种手法有些迷惑性,广告视频本身播放得极为流畅,高清画面丝滑无比,但唯独右上角的倒-计-时-数-字,像得了关节炎,一秒一顿,走得步履维艰。
平台会告诉你这是“加载缓冲”,但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播放几十兆的高清视频流都没问题,驱动一个几乎不占任何资源、仅仅是做减法运算的数字计时器,反而需要“缓冲”?这显然说不通。
最近,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都公开回应了“视频平台广告时长与标注不一致”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集体感受已经汇聚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那么,平台为什么要冒着得罪用户的风险,如此执着于这短短的几秒钟?
答案很简单,背后是一本清晰的经济账。
我们来看看公开的数据:爱奇艺2023年第二季度广告收入12.7亿元;芒果TV上半年广告收入15.87亿元。广告,是这些视频巨头最核心、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在广告行业,每一秒的曝光都意味着实打实的金钱。
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在每一个用户身上“偷”走三五秒。这个数字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请把它乘以平台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再乘以每天天文数字般的视频播放量。
这被“偷”走的时间,汇聚起来,就变成了一笔无法估量的广告增收。
我们被偷走的每一秒,都精准地转化为了平台财报上亮眼的数字,变成了支撑其商业模式的重要一环。而我们,作为时间的“失主”,却连一句真诚的解释都得不到,只能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默默忍受这种不公。
视频平台在广告规则的设计上留有充分余地。
广告角落的小字通常写着"倒计时xx秒 | 会员可跳过",但从未明确承诺"倒计时结束即关闭广告"。这种表述给用户强烈的心理暗示,却在出现争议时让平台得以规避责任。
这种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比直接违约更令人失望。
回顾近年来的观剧体验变化:会员价格从十几元涨至二三十元;购买会员后仍需观看"会员专属广告";各种形式的付费解锁不断出现; 取消自动续费流程复杂等。
用户选择视频平台的初衷是为了观看优质内容和获得放松,并愿意为此付费,这本应是一场公平交易。
但现在,平台将过多精力放在如何从规则缝隙中获取更多收益,而非提升内容质量与服务体验,这种行为正在消耗消费者最宝贵的信任。
当倒计时不再可信,当会员权益不断缩水,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也在逐渐流失。
平台应该认真思考:依靠消耗用户信任来获取短期收益的模式能否持续?用户期望的不仅是准时播放的内容,更是一份基本的尊重。我们的时间,值得被认真对待。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