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午三点半的景德镇街头,秋老虎仍在肆虐。柏油路被晒得发烫,空气里浮动着燥热的气流,几十只手机突然齐刷刷举起,镜头一致对准三轮车驶来的方向——“来了来了!鸡排哥出摊了!”人群的骚动中,48岁的李俊永骑着满载设备的三轮车缓缓出现,白色T恤早已被汗水浸湿大半,眼下的
下午三点半的景德镇街头,秋老虎仍在肆虐。柏油路被晒得发烫,空气里浮动着燥热的气流,几十只手机突然齐刷刷举起,镜头一致对准三轮车驶来的方向——“来了来了!鸡排哥出摊了!”人群的骚动中,48岁的李俊永骑着满载设备的三轮车缓缓出现,白色T恤早已被汗水浸湿大半,眼下的乌青藏不住连日的疲惫,却在停稳车的瞬间,立刻将目光投向了等待已久的顾客和那两口滚烫的油锅。
这是“鸡排哥”走红后的日常。原本固定的出摊时间屡屡延后,原定八点半的收工计划,如今总要拖到深夜十点半甚至十一点,可即便如此,仍有顾客带着遗憾离开。“永远炸不完的”,家人的感慨里藏着心疼,却拦不住他坚持的脚步。从五年前默默摆摊到如今粉丝超27万,从清晨五点半的备货到深夜的收摊清洁,这个在景德镇生活了42年的南昌人,用一块金黄酥脆的鸡排,炸出了普通人最动人的生存图景。
一、流量突袭:50米长队外的烟火人生
“以前路过总看到他和顾客开玩笑,没想到现在这么火。”周边商户徐先生的话道出了“鸡排哥”的走红轨迹。这位技校学陶瓷工艺出身的摊主,从没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被关注。最初只是用“能做给你吃是我的荣幸”“你就是天空最亮的星”这类朴实幽默的话语和顾客互动,却意外地用“6元鸡排卖出60元情绪价值”的真诚,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
走红后的改变来得猝不及防。曾经熟客常来的小摊,如今排起了50米开外的长队,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将摊位围得水泄不通。直播博主举着设备挤在最前排,反复追问他是否收学徒、为何迟到;远道而来的游客踮着脚张望,生怕错过这份“网红美味”;熟客们看着镜头环绕的摊位,笑着感慨“现在连和他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度,李俊永的反应很朴素:把鸡排炸得更好,让更多人能尝到。他取消了上午的出摊计划,专心筹备下午的食材,从凌晨开始手工切制鸡排,每一块都要过手称重,再用橡皮锤细细捶松,连夜腌制保证新鲜。“食材不好,再多调味料也盖不住”,这是他坚守的底线。为了让更多人能买到,他推出限购举措,却在看到顾客失望的眼神时,一次次打破自己定下的截单时间——周三原本计划七点停单,最终还是咬牙炸到了深夜。
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么多人围着拍,他心里有压力了”,可每当劝他休息一两天,得到的总是同样的回答:“怕大老远来的人吃不到”。有路人支招让他找人帮忙炸,自己只负责互动,他却摇头拒绝:“不放心”。这份固执里,藏着对顾客信任的珍视,也藏着手艺人最纯粹的坚守。
二、油锅灼烤:热气里的坚持与透支
九月的景德镇,午后气温仍接近30度,而鸡排摊前的温度还要再高上好几度。两口油锅持续翻滚,热浪裹挟着油烟扑面而来,李俊永就站在这团热气中央,每天重复着倒油、滤渣、下鸡排、翻面的动作,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滚烫的灶台边,瞬间蒸发成细小的水汽。
身体的透支在高温天里愈发明显。周二下午出摊时,他突然出现了中暑症状,脸色发白、浑身乏力,却只是喝了口水歇了几分钟,又重新站回了油锅前。热心市民看不过去,特意送来大风扇,可在持续的高温和油烟包裹下,这点清凉显得微不足道。有网友发现他嘴唇发黑,纷纷提醒他注意身体,他才在采访中轻描淡写地解释是缺氧,“身体没太大问题,会尽可能休息”,转头却依旧坚持炸到深夜。
睡眠不足成了常态。每天收摊已是深夜十一点,收拾设备、清理灶台、准备第二天的食材,全部忙完往往要到凌晨一两点。清晨五点半,天还没亮,他又要准时起床赶往摊位,开始上午的肉夹馍售卖。算下来,每天能踏实睡觉的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眼里的红血丝和浓重的黑眼圈,成了他最显眼的“勋章”。
“我不累,因为热爱”,面对镜头时,李俊永总是笑着说这句话。可家人的话戳破了这份坚强:“他只是不说,每天回家倒头就睡,连话都懒得说。”在没有镜头的角落,他会悄悄揉一揉酸胀的腰,会对着冷水龙头冲把脸提神,可只要听到顾客的声音,立刻又打起精神,用最热情的语气打招呼、做鸡排。
这份坚持,早在走红前就刻进了他的日常。五年摆摊生涯里,无论刮风下雨,他总能准时出现在固定位置;食材永远是当天准备,哪怕剩下一点也绝不留到第二天;熟客的口味偏好,他记得一清二楚,不用问就知道谁爱吃辣、谁喜欢多放孜然。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较真,让他在没有流量加持时,就攒下了大批回头客。
三、情绪价值:鸡排之外的温暖共鸣
“鸡排哥的鸡排好吃,但更让人舒服的是他的态度。”这是顾客们最一致的评价。在炸鸡排的间隙,他总能精准捕捉到顾客的情绪,用一句句接地气的“金句”化解等待的烦躁。看到学生模样的顾客,他会笑着鼓励“好好读书,未来可期”;遇到上班族吐槽工作累,他会打趣“吃块鸡排补充能量,明天又是好汉”。这些并非刻意设计的话语,都是在和顾客的交流中自然产生的,却成了最动人的慰藉。
这种“情绪价值”的背后,是他对生活的通透理解。技校毕业后学过陶瓷工艺,辗转之后选择摆摊谋生,他见过生活的不易,也懂得普通人需要的温暖。“顾客来买的不只是鸡排,也是一份好心情”,他说自己嘴笨,只会用这种方式拉住顾客。有位姑娘特意从外地赶来,说工作不顺心,刷到他的视频觉得很治愈,他一边炸鸡排一边安慰:“生活就像这鸡排,总要经过高温历练,才会变得酥脆可口”,说得姑娘红了眼眶。
走红后,这份温暖依旧在延续。有顾客排队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递上水和纸巾,还特意多炸了一根鸡柳道歉;看到老人排队,他会优先照顾,耐心地问清口味偏好;即使被镜头围得水泄不通,面对顾客的提问,他总能笑着回应,从不会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无论有没有热度,我都始终如一”,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每天践行的准则。
顾客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这份真诚。有人看到他中暑,默默送来藿香正气水;有人担心他忙得没时间吃饭,特意打包了饭菜放在摊位旁;还有熟客自发帮他维持秩序,提醒新来的顾客“别催,李哥已经很辛苦了”。这些细碎的温暖,成了他对抗疲惫的动力,也让这个小小的鸡排摊,成了街头最有人情味的角落。
四、流量之下:坚守初心的普通人
“他不是想抓住爆火的机会,其实他真的不在乎这些。”家人的评价道出了李俊永的本心。走红后,无数人找他谈合作、想帮他“变现”,还有人劝他开分店、做加盟,都被他一一拒绝。在他看来,“把眼前的每一块鸡排炸好,不辜负顾客的期待,比什么都重要”。
他甚至有些不适应这份热度。面对镜头的包围,他会紧张得手都有些抖,只想专注于眼前的油锅;听到网友过度的夸赞,他会不好意思地摆手:“我就是个炸鸡排的,没那么厉害”。他开通社交平台账号,不是为了带货引流,而是为了提醒大家别被冒充的账号骗了,顺便邀请大家来景德镇看看。“我不希望打扰到我的生活,还是想按照正常的节奏工作”,这份清醒在流量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这份对初心的坚守,藏在每个细节里。食材依旧是每天现切现腌,哪怕需求量大增,也绝不降低标准;价格始终稳定,没有因为走红就涨价;面对顾客的建议,他会认真倾听,比如有顾客说希望多一种口味,他就立刻研究调试,几天后就推出了孜然味鸡排。“真正好不好吃,只有顾客说了才算”,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不变的追求。
可流量带来的压力也真实存在。原本从容的出摊变成了赶工,原本轻松的互动变成了应对镜头,连和家人吃饭的时间都被压缩。有熟客发现,他话少了些,笑容里也多了几分疲惫。但只要有人问起,他还是会笑着说:“累是累,但看到大家吃到鸡排开心的样子,就觉得值了”。
这种矛盾的状态,正是无数被流量击中的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没想过一夜成名,只是踏实做好自己的事,却在突如其来的关注中,被迫平衡着生存与坚守。而李俊永的选择,给了最朴素的答案:流量会褪去,但真诚和初心不会。
五、烟火人间:每个坚守者都值得被看见
深夜十点半,最后一块鸡排递到顾客手中,李俊永终于能松口气。关掉油锅,收拾好灶台,将三轮车骑上回家的路,街头的灯火映着他疲惫的身影。这一天,他炸了上千块鸡排,站了八个小时,只睡了四个小时,却在想起顾客说“好吃”时,嘴角忍不住上扬。
“鸡排哥”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他成了“网红”,而在于他身上藏着每个普通人的影子——为了生计奔波的辛劳,对职业的敬畏与坚守,面对善意的真诚回应。他炸的不只是鸡排,更是生活的底气;他坚守的不只是摊位,更是初心与责任。
在这个流量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见过太多一夜成名又迅速沉寂的故事,而“鸡排哥”的珍贵之处,在于他从未被流量裹挟,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他让我们明白,真正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华丽的包装或刻意的营销,而是藏在烟火气里的真诚与坚守。
或许某天,这阵热度会慢慢褪去,鸡排摊前的队伍不再那么长,镜头也会渐渐散去,但相信李俊永依旧会准时出现在街头,对着顾客笑着说“能做给你吃是我的荣幸”。而那些吃过他的鸡排、感受过他温暖的人,会记得这个在油锅前坚守的男人,记得那份酥脆口感里藏着的,最动人的生活力量。
来源:长安马过春闺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