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AI短片入围釜山电影节!博纳+小团队赌对了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6:39 1

摘要:但《九宵》的团队还真做到了,20多个人,好多都不是传统影视科班出身,从2024年9月立项到2025年完成,也就半年时间。换以前传统3D流程,100多人干一年都未必能出这效果,成本还得是现在的五倍往上。

2025年9月,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出了个新鲜事,五部全AI做的短片集中展映,还专门开了个“未来影像”AI电影国际峰会。

这事儿一下子把“AI能不能拍好电影”这个话题给炒热了,尤其是香港那部叫《九宵》的短片,看完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说实话,以前总觉得AI也就只能生成点零散的图片、小动画,要做15分钟以上的剧情短片,还得每个镜头都用AI,这听着就不现实。

但《九宵》的团队还真做到了,20多个人,好多都不是传统影视科班出身,从2024年9月立项到2025年完成,也就半年时间。换以前传统3D流程,100多人干一年都未必能出这效果,成本还得是现在的五倍往上。

更牛的是,这片子没靠激烈冲突、夸张动作,全凭男主的微表情推进剧情,从天天打工的迷茫,到琢磨“自由”和“人生意义”,连睁眼时耳朵、脸上的小肌肉变化都做得特逼真,人物形象、场景也没断档,这AI的叙事能力是真上来了。

本来想只盯着《九宵》说,后来发现其他四部入围的短片也各有各的亮点,而且都绕不开一个点,AI不再只是“炫技生成画面”,而是真能当叙事工具用。

比如有部叫《权利游戏》的,用了个长镜头,就围着一颗慢慢腐坏的苹果拍,古代和现代的场景顺着苹果的变化无缝切换,还讲了女性主义的主题。

导演小文直接用即梦AI搭了个虚拟剧组,不用真人现场拍,这思路够新的。还有部《一目五先生》,改编自清代袁枚《子不语》里的故事,用黑白画风做的,里面的清代服饰、中式建筑看着就很地道,后来查了才知道,连文物专家都夸它“符合乾隆时期的风格”。

以前AI做中国传统元素总有点“四不像”,现在能做到这程度,确实进步不小。另外两部《小怪物》和《法体》也没拉胯,《小怪物》用延时摄影讲失落感,创作者晓薇还是第一次碰AI影像;《法体》模拟实拍质感,里面的屠杀场景用AI做,成本比传统CG省了一大半,还能多试几次不同效果,这对小团队来说太实用了。

这些短片能成,背后其实靠的是即梦AI和火山引擎的两个模型,Seedance(做视频生成)和Seedream(做图像创作)。

尤其是Seedream4.0,能把角色照片、分镜描述拼成连环画式的分镜,再生成视频,细节能抠得很细;Seedance1.0Pro还能做10秒的长镜头不卡顿,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短片就完美无缺,比如《小怪物》的创作者,为了让角色在不同场景里风格统一,还得自己建专属素材库;《九宵》团队也花了四个月训练模型,测试人物、背景的衔接问题。

AI现在还做不到“扔个剧本进去就出成片”,还得靠人盯着调整,这点得说清楚,不能夸大。从釜山这些短片再往大了看,影视公司也开始动真格的了,博纳影业就是个例子。

2023年底,博纳成立了国内首个AI制作中心,还联合抖音、即梦AI搞了个《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的短剧集,现在第二季都要升级成院线电影了,已经到最终制作阶段了。

老实讲,以前影视圈对AI大多是“看看再说”的态度,博纳直接下场搞全流程,这胆子不小。而且他们还琢磨出两种模式:第一季叫“AI+”,就是让AI生成一大堆场景、人物素材,人再从中挑、再取舍;第二季升级成“+AI”,把传统电影的剪辑、调色、特效流程跟AI结合,出来的效果更像正经院线片,周期也压缩到了一年半到两年,比传统院线电影快了近一半,成本也降了不少。

《三星堆》这项目也挺有意思,本来按传统方案得投5个亿,用了AI之后,第二季成本控制在了2.8亿左右。

里面的青铜神树、文物细节做得特别细,三星堆博物馆都认可,说“枝叶纹理误差很小”。博纳负责AI制作中心的曲吉小江说他们现在是“抓两头”,一边靠工业化保证院线电影的品质,一边用AI搞短剧批量生产,还搭了个“博卡短剧平台”,能实现“一句话成片”,还能发掘年轻创作者。这思路挺聪明,既不丢传统优势,又能借AI的力。

不过AI带来的变化,不光是大公司的事,小团队、甚至非科班的人也能沾光。就像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峰会上说的,这是“表达机会的重新布局”。

这次入围短片的作者里,好多都不是影视科班出身,比如做《小怪物》的晓薇,以前是写广告文案的,第一次试AI就做出了能入围国际电影节的作品。

还有个叫AITalk的小工作室,就五六个核心成员,做了个虚拟歌手Yuri,今年6月发了首叫《Surreal》的歌,播放量直接破了1100万,还接了品牌代言。

Yuri说话时手会自然动,镜头能拉近拉远,唱歌时表情还会跟着曲风变,用的是OmniHuman1.5模型,以前的数字人顶多是“会动嘴的脸”,现在这“活人感”是真上来了。

AITalk的负责人赵汗青说,以前做个4K画质的画面,得在本地、云端跑复杂的流程,现在靠火山引擎的Seedream4.0直接就能生成,时间、费用省了一大半,能专心琢磨创意。

这对小团队太重要了,以前没资金、没人脉,想拍个像样的作品根本没门,现在有AI帮忙,产能、创意空间都打开了。

比如长镜头,现在超过5秒,画面稳定性就往下掉,电影里常用的30秒长镜头,AI还搞不定;还有人物跟坦克、飞机这些道具同框时,比例、透视总容易错,一眼就能看出假。

曲吉小江说这些瓶颈可能很快会突破,但目前还得靠人来补漏,比如《九宵》就用了动捕技术修正AI的演绎,虽然不用在演员脸上贴标记点,但也得花时间调整。

很显然,AI给电影行业带来的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更专注于核心”。就像曾任《卧虎藏龙》《英雄》制片人的李少伟说的,“工具在变,但我们讲述故事、讲述自己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

2025年3月,美国演员AdrienBrody靠《粗野派》拿奥斯卡最佳男主,那片子里他的匈牙利口音就是AI修的;4月,奥斯卡还宣布2026年起,AI参与的影片能参评。这些信号都说明,AI正在慢慢融入电影行业的主流。

毫无疑问,以后AI的技术会更成熟,但最终决定一部电影好不好的,还是人的想法。工具再多,没好故事、没独特的表达,也成不了好作品。

这次釜山电影节的五部短片,还有博纳、小团队的实践,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AI能拍好电影,而且还会让更多人有机会拍电影,这个答案,确实比我之前预想的要精彩。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