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盛世,一切都显得恍惚又真实。经济繁荣、国力鼎盛,这些写在史书上的句子其实就是实打实地落在大街小巷。长安城里熙熙攘攘,每天有新鲜的面孔出现,有的肤色暗如夜,有的金发高鼻梁,路人见多不怪。你说这算不算个怪现象?
唐朝盛世,一切都显得恍惚又真实。经济繁荣、国力鼎盛,这些写在史书上的句子其实就是实打实地落在大街小巷。长安城里熙熙攘攘,每天有新鲜的面孔出现,有的肤色暗如夜,有的金发高鼻梁,路人见多不怪。你说这算不算个怪现象?
那些活跃在唐朝贵族家庭里的异域人呢?三个名字,昆仑奴、新罗婢,还有菩萨蛮。好像古代中国的上层社会流行一些奇怪的“炫耀资本”。每个人都想标新立异,就靠这些人了?
据《唐六典》显示,鼎盛时期唐朝国门敞得够大,一百七十八个国家来朝贡。不过有人说有三百多个,这数儿似乎有点虚?有些国家连名字都查不到实锤!但像新罗那种,历史地位还算硬气,不像流鬼国,听着就怪。玄宗时期,还能有七十来个国家跑来送礼,北至堪察加半岛,那地方冷得要命也能凑热闹。唐帝国,确实是当时的流量王者。
长安城俨然国际大都市。市井间不稀奇什么肌肤色差,昆仑奴最容易被人认出来。他们的气质不像新罗婢清秀,也不像菩萨蛮那般高冷。古人“昆仑”用法挺广泛,不光是指那座山,反而拿这个词专指黑色,不分南北,只要你皮肤黑就被统归了。某种意义上,有一点点粗糙甚至带着歧视的成分,这在史书里也藏不住。
旧唐书里提过:“在林邑以南,卷发黑身,号昆仑。”林邑呢,说是古越南南部。昆仑奴大多来自南洋群岛,说白了就是东南亚和南亚沿海。有的被掳来,有的随着使节晃到长安后落了单,还真有自愿来的?这不好说。
实际操作的流程是这样的:有一半昆仑奴是“贡品”,带着礼仪进入中国;有一部分由奴隶贩子运来的,被卖到贵族门下做苦力,偶尔还学乐器、舞蹈,逗乐主人。不止南洋,还有北非那边,称“僧祇奴”,据阿拉伯历史档案,地中海附近有些老黑人流动性很大,常被卷入奴隶市场,最后流到中国。不过史籍记载和实际数据扣不上,有的说千余人,有的说百余,真假难辨。
这些人力气大,苦干不计较。贵族喜欢用他们做保镖或者门客。你家里有两个昆仑奴,相当于今天法拉利,你说是不?但,总归数量不多,物以稀为贵。一些有钱人甚至要求他们进行阉割手术,理由就是安全。这个阶段的昆仑奴活得其实很压抑。偶尔有记录称他们在宫廷里当舞者,会弹琵琶唱曲,场面挺奇妙。有人觉得他们善良、可靠;也有人觉得野蛮,乱用蛮力。这两种说法,不太对头。
另一边,新罗婢的故事又复杂一些。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典型代表,和高句丽、百济三雄鼎立,后来跟唐朝联手灭了另外两个。可当时的朝鲜半岛小国家也不少,史籍考证起来可麻烦了。676年新罗向唐朝投降,成了藩属国。之后每年“进贡”,里面就包括了新罗婢。
与昆仑奴不同,新罗婢都由朝鲜那边官府挑选,主要选年轻女孩子。她们在来唐之前专门学演艺,懂汉文,懂礼仪。到了长安府邸,干活伺候主人,有的白天洗衣扫地,有的晚上陪舞表演新罗舞蹈。贵族圈子一度风靡“谁家新罗婢最多谁就牛气”,这场面像极了后来的“白富美”。而且新罗婢知书达理,能顺应主人的心思,不像本地丫鬟那么难统一管理。有时甚至能得到提拔,晋升贵族妻妾,这种故事很少有人深挖,小说里却喜欢添油加醋。
史书记载新罗婢价格高涨,大约是普通奴婢的三倍。有的主家甚至专门雇新罗婢教孩子跳舞。你家孩子会说新罗话,那就是时尚标签。不过新罗婢的命运也是两极,有人一辈子在院子门口扫地;有人傍上豪门,翻身做主母。命运像极了抛硬币,一面天一面地。
第三种,菩萨蛮。这个词其实相当模糊,很多历史学者考据了几十年,到底是不是被称作“女蛮国”的那些来自中亚的异域女性?有人说她们金发碧眼,佩戴金饰玉项圈,舞技一流,确实抢眼。有历史年鉴显示,女蛮国曾在847年到859年间进贡菩萨蛮。可来路不明,不一定是主动来中国,大多数可能被掳来的。人贩子横行的年代,从欧亚大陆
来源:叁叁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