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押注欧洲!砸百亿买下英国巨头,京东要改写海外电商规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7:45 1

摘要:当Temu用“9.9美元包邮”席卷全球时,当TikTok用流量算法收割年轻用户时,刘强东带着京东在欧洲干了一件“反常识”的事:砸百亿收购英国零售巨头,自建2000人本地团队,花四年时间建仓库、搭物流,连营业都要等到明年——这个在中国电商圈以“重资产”著称的玩家

当Temu用“9.9美元包邮”席卷全球时,当TikTok用流量算法收割年轻用户时,刘强东带着京东在欧洲干了一件“反常识”的事:砸百亿收购英国零售巨头,自建2000人本地团队,花四年时间建仓库、搭物流,连营业都要等到明年——这个在中国电商圈以“重资产”著称的玩家,正用最“慢”的方式,在海外电商的红海中凿开一条属于自己的航道。

2025年的中国电商江湖,早已不是增量厮杀的年代。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国内网络零售增速从2020年的10.9%放缓至2024年的6.3%,用户红利见顶、流量成本高企,连京东这样的巨头也面临“增长焦虑”。刘强东的选择很直接:“把国内业务交给许冉,我全职做国际业务。”

但出海不是简单的“向外走”,而是选哪条路走。当Temu靠拼多多的“低价基因”横扫北美,当SHEIN用“小单快反”拿捏时尚赛道,京东却把目光投向了最“重”的领域——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只卖有品牌的货。”刘强东的这句话,道破了京东出海的核心逻辑:不做“跨境倒爷”,要做“本地玩家”。

为什么是欧洲?这里有全球最成熟的零售市场之一,电商渗透率却仅为12.8%(eMarketer数据),低于中国的25.6%;消费者对品牌和服务的要求极高,恰好匹配京东自营的“品质基因”。更关键的是,欧洲电商市场长期被亚马逊、Zalando等巨头把持,但它们要么依赖第三方卖家(亚马逊),要么聚焦垂直品类(Zalando),缺乏“线上线下融合+自营供应链”的综合玩家——这正是京东的机会。

刘强东从不掩饰对亚马逊的“不认同”:“跟它做一样的事,京东没有任何优势。”亚马逊的逻辑是“全球平台”,用统一的技术和流量池覆盖全球;京东偏要反着来:“本地电商,每个市场都要单独建体系。”

这种“反平台”思维,体现在三个维度:
团队本地化:2000人的海外团队里,本地人占比超70%,从采购到运营全是“懂当地”的人。刘强东说:“中国人不懂欧洲消费者要什么,必须让本地人做决策。”
供应链本地化:不是从中国发包裹,而是在欧洲建仓库、本地采购。今年收购的新加坡四处物流资产(3.06亿新元)、波兰第三座仓库,都是为了构建“2-3日达”的本地配送圈。
商品差异化:不跟亚马逊抢欧美品牌,而是聚焦“1000个中国品牌”。这些品牌是“亚马逊没有、本地零售商也没有”的,比如国产智能家居、新能源配件,靠差异化避开低价内卷。

这种模式有多“重”?刘强东自己算过账:“在欧洲干了三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还得再干半年,明年才能营业——距离营业已经干了四年。” 对比Temu“上线即爆单”的速度,京东的出海像“老农民种地”:先犁地、施肥,再等发芽。

京东砸百亿盯上的英国Argos,不是什么新兴企业,而是有着近50年历史的老牌零售商。它是英国第二大综合商品零售商,有1100个提货点、访问量第三的零售网站,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玩了几十年。

为什么是它?京东要的是“本地化跳板”。Argos的1100个提货点,相当于京东在英国瞬间拥有了1100个“自提点”;成熟的物流网络,能让京东省下至少两年的基建时间;而Argos的品牌认知度,能帮京东快速获得英国消费者信任。

Argos要的是“效率升级”。这个老牌企业近年被电商冲击得够呛,运营成本高、线上体验落后。京东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正好补上短板:用大数据优化库存,用智能仓储提升周转效率,甚至能帮Argos把毛利率再提3-5个点(行业测算)。

这不是简单的“买公司”,而是“资源互补”。就像刘强东说的:“京东的优势+Argos的本地化,才能双赢。” 这种“并购+整合”的模式,比从零开始建站、招人,效率至少提升3倍。

中国电商出海,过去十年有两个关键词:流量、低价。Temu靠拼多多的流量算法,TikTok靠短视频种草,都是“轻资产、快周转”。但刘强东偏要做“慢生意”,背后是他对电商本质的判断:“流量会变,供应链不会。”

京东在欧洲的“慢”,藏着三个壁垒:
物流壁垒:到2025年底,京东将在欧洲建成12个大型智能仓库,覆盖英国、德国、法国等核心市场,实现“当日达”“次日达”。这种基建投入,需要百亿级资金和数年时间,后来者很难复制。
合规壁垒:1000个中国品牌出海,要过欧盟的CE认证、环保标准、标签法规,京东组建了专门的合规团队,一个品牌一个品牌地磨。“光认证就干了五年”,但一旦打通,这些品牌就成了京东独有的“商品池”。
团队壁垒:2000人的本地团队,不是说招就能招到的。从高管到一线员工,都要认同“京东式”的长期主义——“不追求短期GMV,先把服务做好”。这种团队文化,比资金更难复制。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1-10月,京东欧洲业务Ochama(已更名为Joybuy)订单量同比增长284%。这不是靠低价冲量,而是复购率高达45%(行业平均20%),说明消费者认“京东式”的服务和品质。

京东出海的终极目标,不止于自己赚钱,更要帮中国品牌“站直了卖”。过去中国品牌出海,要么贴牌代工,要么在亚马逊上打价格战,利润薄、没话语权。刘强东要做的,是给这些品牌一个“不内卷”的阵地。

怎么帮?京东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本地合规、仓储物流、营销推广全打包。比如一个国产小家电品牌,不用自己建海外仓、办认证,京东全包了,只需要专注研发和生产。刘强东说:“这1000个品牌成功了,京东就成功了。”

这背后是中国电商出海的“升级”。从早期的“流量驱动”到现在的“供应链驱动”,从“卖低价货”到“卖品牌价值”,京东的“慢生意”或许正在改写规则。就像它在国内用“自营物流”颠覆了淘宝的“平台模式”,这次在海外,它可能要用“本地供应链”颠覆Temu的“低价模式”。

当然,重资产出海不是没有风险。欧洲经济复苏缓慢,消费者支出收缩;亚马逊不会坐视不管,可能会针对性降价;1000个中国品牌的培育,也可能“中途夭折”。刘强东自己也承认:“京东的商业模式不好的地方就是很慢、很苦、很累。”

但“慢”也有“慢”的好处。当流量红利退去,当低价内卷难以为继,供应链和服务终将成为电商的“硬通货”。京东花四年建的物流、团队、合规体系,就像在海边修了一道防波堤——风浪来时,别人可能被冲垮,它却能稳住。

或许正如刘强东说的:“我希望有一天,京东的国际业务能和国内一样大。” 这个目标很远,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但至少现在,他已经带着2000人、百亿资金,在欧洲的红海里,凿开了第一块基石。

中国电商出海,从来不缺“快公司”,但或许现在,更需要京东这样的“慢玩家”——用重资产扎下根,用长期主义熬出头。毕竟,商业的本质不是“跑得快”,而是“站得稳”。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