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做什么?在资阳,青年和乡村碰撞出了火花。由共青团资阳市委、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资阳办事处等4部门联合举办的资阳“创业资Young·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三年行动正式启动,将用三年时间持续实施“头雁培养+千人计划”,
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做什么?在资阳,青年和乡村碰撞出了火花。由共青团资阳市委、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资阳办事处等4部门联合举办的资阳“创业资Young·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三年行动正式启动,将用三年时间持续实施“头雁培养+千人计划”,着力发掘、培养、宣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青年领头雁队伍。
四川日报资阳全媒体中心将镜头对准这些村里的年轻人,看他们用汗水播种希望、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匠心守护历史、用创意改变生活,这是发生在资阳村里的故事,也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资阳观察 杨蜀丹 黄林龙
你敢信吗?一亩田能长出两季稻、三茬虾,年收入翻着跟头往上涨。从小就在稻田里摸爬滚打的“90后”陈国把祖辈种了一辈子的水稻田,变为了“水底银行”。
2018年,陈国开始捣鼓起了“稻虾共育”——让水稻和小龙虾当“室友”。2019年1月在安岳县合义乡成立了安岳县陈建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开始,这“虾室友”可不好伺候。水温高了会死,水草少了会打架,连水稻品种都得重新选。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陈国成功在合义乡开创了“三虾两稻”的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既能保证粮食产量,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稻田产值的最大化,打开了合义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春天投虾苗,夏天收第一茬虾,秋天割完水稻,水里还藏着两茬虾。稻田上面长着沉甸甸的稻穗,水里游着肥嘟嘟的小龙虾,一亩地的收入比单纯种水稻翻了三倍。
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陈国还积极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聘请了3名长期员工。农忙时,田里忙碌的30多号人,一半是村里的困难户。
这“稻虾共生”的秘诀,陈国从不藏着掖着。他拉着20多个种养大户开“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测水质、选虾苗。现在周边4700多亩稻田都跟着学,合义乡的小龙虾凭着鲜甜口感,成了城里超市的“抢手货”。这个曾经让人觉得“没出息”的农村娃,成了乡亲们眼里能带路的“虾王”。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