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巴拿马科隆省(Colón)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古生物学发现,正在改写关于巴拿马地峡(istmo de Panamá)形成时间的现有认知。
【南美侨报网编译肖怡然报道】近日,巴拿马科隆省(Colón)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古生物学发现,正在改写关于巴拿马地峡(istmo de Panamá)形成时间的现有认知。
巴拿马TVN-2电视台网站24日报道,巴拿马大学科学系教授、海洋古生物学家卡洛斯·德格拉西亚(Carlos De Gracia)所在的科研团队在科隆省查格雷斯区皮尼亚镇(Piña,Chagres)的沿海地区,发现了一块距今600万年的新鱼类化石。该化石属于一种源自印度洋与太平洋海域的深海笛鲷(Pargo),现已被命名为“Etelis bathypelagicus”。此次发现很可能成为一个里程碑,进而推翻目前公认的巴拿马地峡形成时间可追溯至1000万前的理论。
化石的年代测定结果至关重要。德格拉西亚在受访时说,现有理论认为,巴拿马地峡的深水通道在1000万年前就已封闭。然而,这种深水鱼类在大西洋沿岸的现身,表明彻底分隔的过程并非如此骤然。“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地峡封闭最后阶段的理解。它告诉我们,在600万年前,太平洋盆地和大西洋盆地的深海区域依然存在水体交换”。
德格拉西亚指出:“此项发现拓展了我们对巴拿马地峡形成及其过去动物群的知识。”
这项研究由德格拉西亚所在的团队与来自巴西、委内瑞拉、德国和瑞士的专家合作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知名国际期刊《瑞士古生物学杂志》(Swis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
近期,研究团队应用非破坏性成像技术,特别是X射线显微断层扫描技术,成功获取了化石的三维重建图像。这项对研究脆弱标本至关重要的技术,使专家无需物理接触即可识别和研究这一鱼类物种。
经过与法国巴黎博物馆收藏的此类笛鲷科相关物种的参考标本进行详细比对后,化石的身份得以最终确认。对化石围岩的地质分析同样提供了关键线索,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棱角状晶体,表明该化石未经长距离搬运,这条鱼很可能死于其发现地附近。
此外,地球化学分析在岩石中检测到了火山成因矿物,这为“巴拿马地峡的形成部分源于该地区剧烈的火山及构造运动”的假说提供了支持。
德格拉西亚强调了巴拿马大学(UP)在此次突破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该研究成果正被纳入巴拿马大学课堂教学。研究团队也正持续开展对化石的进一步分析与比对工作。
来源:南美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