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12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说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两个字:害怕。确实,这是一种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的传染病,一旦感染,将伴随终身。而就在不久前,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超过110万例,并且每年仍有新增感染者超4万人。
让人更警惕的是,部分人群在感染后并无明显症状,却仍具有传染性。换句话说:“你永远不知道谁是那个携带病毒的人。”
那我们是不是就要对所有人都疑神疑鬼?当然不是。但有3类高风险人群,若你身边出现,建议保持一定距离,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人逐渐丧失抵抗力,最终可能因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但要记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主要有以下三种:
性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占比超90%。不安全性行为是感染高发的根源。
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等。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在孕期、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孩子。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比如握手、拥抱、共用马桶、共用餐具等都不会传播病毒。这是很多人最大的误区。既然传播途径这么明确,那我们该担心的,并不是“是不是艾滋病人”,而是——有没有暴露在高风险行为之中的人。
我们不能用偏见看人,但在公共健康问题面前,科学防范比盲目相信更重要。以下三类人群,若频繁接触,请务必提高警惕。
1.频繁更换性伴侣者
这是目前感染艾滋病风险最高的人群之一。无论男女,只要存在频繁、不安全的性行为,特别是无保护的性行为,都极易暴露在HIV感染风险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早已明确指出: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占全部感染比例的95%以上。
尤其在一些社交软件盛行的背景下,部分人习惯于“闪约”式交往,却并未做好安全措施。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可能成为他人的“隐形风险”。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有这类行为习惯,不要歧视,但请保持距离。
2.共用针具或吸毒人群
尽管吸毒在我国是违法行为,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地下毒品网络和聚集式吸毒现象。而在这些群体中,共用注射器是常见行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报道,共用针具的HIV感染率远高于其他人群,且多数感染者并不知情,极易在之后的性行为中继续传播病毒。
不仅如此,一些美容机构也存在非法注射、非规范器械的问题,比如纹身、打耳洞、注射美容等操作如果器具未严格消毒,也可能成为间接传播媒介。所以,切勿轻信来历不明的美容场所,也要远离有吸毒史或共用针具行为的人。
3.有过献血卖血史但非正规渠道者
不少人以为献血是公益行为,怎么会涉及艾滋病?问题就出在“非正规”这三个字上。过去部分地区存在“地下卖血团伙”,通过不合规方式采血、卖血。这些地方缺乏基本消毒措施,多人共用针头,血液采集后也未检测病毒,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虽然近年来国家已大力整顿非法采供血行为,但依然不能排除个别地区存在漏网之鱼。如果你认识的人曾在非正规机构献血或输血,尤其是在十几年前,那就要多加留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很多时候来源于“不了解”。这些常见误解,必须澄清:
误区一:艾滋病人不能生孩子?
错。只要在正规医院进行阻断治疗,HIV阳性母亲怀孕后可大幅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甚至让孩子完全不感染。
误区二:艾滋病一定会很快死?
不准确。如今抗病毒治疗已取得巨大进展,很多患者可以带病生存几十年,甚至寿命接近正常人。
误区三:艾滋病人身上能看出来?
完全错误。艾滋病有“潜伏期”,这期间患者无明显症状,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很多人就是在这种“看不出”的状态下被感染的。
你不需要神经过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以下几条建议,请牢记在心:
始终坚持安全性行为,使用合格避孕套。
不共用针具或注射器,无论是医疗、美容还是其他用途。
避免涉足高风险场所,如非法按摩店、地下美容机构等。
定期做HIV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者。
国家早已在各大城市设有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VCT门诊),可以匿名检测艾滋病病毒,保护隐私,避免恐慌。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避而不谈、讳莫如深。其实,科学预防比想象中简单得多,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了解它。
再重申一次,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餐传播,但它确实可以通过一时的疏忽、一次不设防的行为,永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面对那3类高风险人群,不是歧视,而是出于科学的自我保护。更不是远离他们本人,而是远离那些高风险行为。只有每个人都负起责任,艾滋病,才真的不再可怕。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2]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防控核心知识读本》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