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美国CNN发布了一条看似荒诞、搞笑、无厘头的新闻,大意是:数百名以色列人接到伊朗情报部门的招募电话。在电话的那一头,一个机器人声音告诉以色列听众“伊朗情报机构正在寻找合格的特工”。
刚刚,美国CNN发布了一条看似荒诞、搞笑、无厘头的新闻,大意是:数百名以色列人接到伊朗情报部门的招募电话。在电话的那一头,一个机器人声音告诉以色列听众“伊朗情报机构正在寻找合格的特工”。
并且愿意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当以色列听众拒绝后,那个伊朗的机器人(估计是AI吧)回复:“好吧,如果我们在这里失败了,我们会联系下一个”。对这条消息的真实性,CNN已联系伊朗外交部给予置评。
看起来不是在招募间谍,而是“骚扰和心理战”
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啊,数百名以色列公民在一个普通的周六早晨,接到了来自伊朗情报部门的机器人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冰冷的、毫无感情的合成声音,向接听者抛出了橄榄枝:
“伊朗情报部门正在寻找合格的特工”,并承诺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全面的安全保障”。当被拒绝后,居然堂而皇之地的表示:如果你不愿加入伊朗的间谍组织,没有关系,我们会给下一个人打电话。
这幕场景听起来更像是一部拙劣的间谍喜剧片,而非两个中东宿敌之间严肃的情报斗争。以色列警方迅速发布声明,敦促民众保持警惕,并将此事件定性为伊朗意图在战时制造公众恐慌活动。
是的,这种大规模、低成本的机器人电话“海选”方式,实在令人难以将之与精密、隐蔽的传统间谍招募画上等号。它非但不像是在认真招募间谍,反倒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恶心对手和进行心理骚扰的现代混合战。
换言之,当我们笑过之后,很可能就会发现:背后的深意,远不止给国际社会增加一则新闻笑料那么简单。首先,这种手段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对以色列全体国民进行大规模的心理骚扰和舆论恐吓。
试想,在持续的战时紧张状态下,成百上千的普通民众,甚至是家庭电话,接到来自敌国情报机构的直接来电,这件事本身就会在以色列全体社会层面播下不安的种子。
它传递的信息清晰而冷酷:“我们知道如何找到你,我们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的威胁感,旨在从心理上消耗普通民众的神经,制造一种低强度但广泛的焦虑氛围,从而在无形中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
正如前摩萨德高官奥ded·阿勒姆所点破的那样:“伊朗更感兴趣的是广泛撒网,而不是真的希望利用这个愚蠢的方式招募熟练的特工”——如果真是想要招募精锐,行动必然会是高度针对性的、秘密的、人工的,绝无可能采用这种近乎于电话营销式的“盲打”。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背后的确存在一丝“筛选”的逻辑,使用机器人语音进行初步接触,成本极低、效率极高,几乎不需要消耗宝贵的人力情报资源。
在拨打的成千上万个电话中,哪怕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表现出了一丝犹豫或好奇,对于拨打电话的一方而言,就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跟进的具体线索。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大数据思维在情报领域的粗暴应用——通过海量接触,以近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来捕获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以色列警方去年就曾披露,有相当数量的公民因涉嫌为伊朗从事间谍活动而被捕,其中一些正是通过社交媒体被招募的。据称,伊朗在即时通讯软件上群发招募信息,其思路与今天的机器人电话如出一辙。
这说明了这种看似荒诞的策略,虽然是一种持续性的、系统性的骚扰与试探战术,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伊朗情报机构人员真的就是采用此类战术来招募间谍”的。若如此,就更奇葩了。
虽有一丝可能,但南生还是坚信:这是心理与舆论战
伊朗方面显然明白,这种行动必然会成为新闻,被媒体广泛报道。他们主动选择以一种高调甚至带有戏谑意味的方式——电话中说“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来解构以色列情报机构一贯的神秘与严肃形象。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构建一种“我方掌握主动权,甚至能够以游戏姿态对你进行挑衅”的叙事。尤其是在近期,伊朗官方高调曝光“德黑兰已掌握以色列的核计划机密”,意在展示自身的情报搜集能力。
此时再配合上这种“无孔不入”的机器人电话骚扰,便在舆论场上塑造了一种伊朗在情报斗争中更为积极、主动且手段多样的印象。即使行动本身显得滑稽,但只要引发了公众讨论和担忧,战略目的就已部分达成。
也就说:这一次,伊朗实施电话行动的成功标准,不再仅仅是招募到了多少名合格的特工,而是希望在较大程度上扰动对方的社会情绪,消耗了以色列的安保资源,占据了媒体的新闻版面。
这么,以色列警方不得不在发布官方声明的同时,启动调查,安抚民众——这一切都是对手以几乎为零的成本所换来的实际成果。它提醒我们,在国家间的对抗中,那些看似荒诞、奇葩的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精心计算的战略意图。
下一次,当我们再听到类似的笑料时,或许可以多想一层:这真的只是一场闹剧吗,还是一枚经过伪装的心理战子弹呢?——正呼啸着击中它预定的目标,以色列全体国民内心的安全感。
来源:南生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