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墓壁画到数字屏:“小人书”的千年演变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6:46 1

摘要:我小时候最盼着周末去爷爷家,不为别的,就为翻他床底下那个木箱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摞小人书,有《三国演义》里“桃园结义”的画页,还有《铁道游击队》里火车激战的场景,页角都被翻得卷了边,我还是能抱着看一下午。

我小时候最盼着周末去爷爷家,不为别的,就为翻他床底下那个木箱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摞小人书,有《三国演义》里“桃园结义”的画页,还有《铁道游击队》里火车激战的场景,页角都被翻得卷了边,我还是能抱着看一下午。

说实话,现在的小朋友可能没见过这种巴掌大的画书,但对我们爸妈那代人来说,“小人书”就是童年最牛的“玩伴”,不光能看故事,还能偷偷学历史,比现在的动画片还让人着迷。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小人书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上千年前就有类似的“雏形”了。汉朝的时候,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出土过一个漆棺,上面画着“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的画面,一幅接一幅排着,能拼出一整个地府的小故事。

本来想以为这只是古人随便涂的画,后来查资料才发现,这些画是按情节顺序排的,跟现在小人书“连续叙事”的思路一模一样。

还有敦煌莫高窟里的《鹿王本生图》,9段画面讲完九色鹿救人的佛经故事,线条连得特别顺,算是最早的“连环壁画”了。

那时候的小说,比如《西厢记》《孔子圣迹图》,每一回都配一张插图,图文对着来,有的还做成“上图下文”的格式,跟咱们看的小人书差不了多少。

老实讲,最让我觉得惊艳的是清末那本《聊斋图说》,46册书里画了725幅图,连《聊斋》里的小短篇都没落下,听说还是“红顶商人”徐润找名家画的,专门给慈禧贺寿用的。

可惜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抢走了,直到1957年才还给中国,现在藏在国家博物馆里,2019年国宝展的时候我还见过,颜色保存得特别好。

真正把这东西定名叫“连环画”,还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上海有家世界书局,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志》这些书,封面第一次印了“连环图画”四个字,后来大家顺口就把“图”字去掉,叫“连环画”了。

说实话,那时候的连环画定价真不贵,两个铜子就能买一本,黄包车夫歇脚的时候,从坐垫下抽出来翻两页,饿肚子都能忘了,茅盾当年还写文章说过这事儿,可见那时候有多流行。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小人书才算真正迎来了“高光时刻”,那时候国家特别支持,专门成立了连环画出版社,画家们也都特别“轴”,画起东西来一点不含糊。

就说画《山乡巨变》的贺友直,为了画好湖南农村的样子,直接扎进益阳的村里住了三个月,农民的斗笠怎么斜戴、农具怎么摆,他都记在小本子上。

本来想他可能随便画画就行,结果听说他推翻了两次草稿,就因为觉得用“洋方法”画出来的画面黑乎乎的,不符合农村那种清秀的感觉,最后学明朝画家陈洪绶的线描技法,才画出了农村的灵气。这本书后来拿了全国连环画一等奖,现在看还是觉得,比现在有些插画还精致。

那时候出的经典小人书,随便拿一本都能当“历史教材”,比如《铁道游击队》,丁斌曾、韩和平两个画家花了7年时间,去山东枣庄跑了5趟,还采访了当年的游击队员刘洪(就是书里主角的原型),连火车轨道的间距、队员们的暗号都查得明明白白。

画出来的战斗场面,没有夸张的特效,却让人觉得特别真实,好像能听见火车的轰鸣声。这本书后来印了3600多万册,我爷爷当年就是看这本书,给我讲的抗日故事。还有那套60册的《三国演义》,15个画家一起画,曹操的枭雄样、诸葛亮的儒雅劲儿,都参考了古画,连“赤壁之战”里的士兵盔甲,都跟史料里的一样。1989年出合订本的时候,我爸排队买了一套,现在还在我家书架上。

上世纪80年代,小人书到了最火的时候,一年能出版好几亿册,街头巷尾的小人书摊比现在的奶茶店还多,花两个铜子就能坐那儿看一下午。

但好景不长,麻烦也跟着来了,有些出版社想赚快钱,出了好多“跑马书”,就是画得特别快、质量差得要命的那种,有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图重复用了5次,文字还错了一大堆。

说实话,这种书一出来,大家对小人书的印象就差了,再加上电视开始普及,《西游记》电视剧一播,收视率快到90%,小朋友都坐在家里看电视,没人再蹲在书摊看小人书了。

小人书慢慢没人看,不光是因为“跑马书”和电视,还有定价的问题。那时候小人书的定价涨得慢,出版社赚不到钱,就更少出好作品了。

后来小人书就慢慢变成了收藏品,2000年首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一套1956年的《三国演义》卖了1.2万元,我当时听了都觉得惊讶,没想到小时候看的书能这么值钱。

不过你别以为小人书就彻底消失了,这几年它又以新样子回来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弄了个“中华连环画数据库”,1.2万册经典小人书都能在线看,高清扫描的,连页角的折痕都能看见。

腾讯动漫还做了“数字小人书”,加了配音和动态效果,小朋友也能看。上海长宁区还有条“小人书主题街道”,墙上画满了《三毛流浪记》《铁道游击队》的插画,去年我去打卡的时候,好多爸妈带着孩子看,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说实话,小人书虽然小,装的却是几代中国人的回忆,从汉朝的漆棺壁画,到新中国的经典作品,再到现在的数字小人书,它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讲故事的初心。

现在我偶尔还会在数字图书馆翻两本老小人书,看着那些熟悉的画面,就想起爷爷给我讲书的样子。或许这就是小人书的魅力吧,不管过多少年,它总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